只谈心得,不作推荐

“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平时经常会有朋友们在后台或者一些文章后留言,希望做一些推荐:有的涉及训练方法的,有的涉及穿戴物品和器材的。

我的确非常热心于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体验的对象,既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运动常识,也有穿戴设备。通过自己的真实操作,积累真实的运动数据和切身体验,从而得出自己的心得。

但,越是如此,越不敢轻易向同好们做推荐。本公众号里所谈的,无论是运动形式这类经验性的,还是器材使用这类感受性的,主要是自己的“心得”、“体会”,都不构成对朋友们的推荐。

一、不形成推荐的理由

1、我仅仅是从一个使用者、践行者的角度,来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所得到的观点,仅仅适合自己,推理不出一定也适合他人。

一个运动的规律要通过长时间、大样本的积累,在短期或者几次尝试后的心得,仅仅只能是一种肤浅的体会。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说,绝对存在“样本不足够”的缺陷,因此,也就一定不能成为某种定论。这是我总是用“心得”或者“体会”来定义自己观点的原因。既然仅仅是自己的心得,也就意味着不一定具备普适性。

2、器材方面的使用心得,相对于运动模式的心得而言,要比较直观一些,但是,依然无法断言,这些心得就是客观的。譬如,我经常被大家要求推荐跑鞋,这可能因为开始的时候,经常写跑鞋的缘故——我的确非常喜欢琢磨跑鞋,非常用心体会使用中的种种感受。

实际上,跑鞋的选择,涉及到体重、足型(内翻、外翻)、鞋楦(影响鞋型的宽窄)、弹性(我喜欢硬弹的脚感,有的人喜欢踩屎感)等等方面的因素,每个厂家的产品,不同的系列,都有不同的技术重点。一个人适合的,其他人未必适合。

甚至,连最常见的尺码标法,每双鞋上基本有四个表示尺码的体系:美码、英码、欧码、厘米,其中欧码有时候又标成FR法国码,与我们国人习惯称的码数是一样的。但即便以数字表示,有时候以习惯的码去购买,也有大小不同的差异,这时候,可能厂家在网店里早就提示:本款式以英码为准。

一般被问到以后,出于严谨,我一般会告知我是什么脚型,我穿什么鞋为主。而不作具体推荐。

至于跑表,那更是牵涉到一个人对运动平台、分析生态的选择,以及过去运动量的继承。

譬如,我自己非常喜欢Polar,但是我一般都劝退询问者,因为它的使用,的确有一些条件。例如,它记录的gps数据是准确的,可能因为协议的原因,在自家的app里,是有整体偏移的,而共享到其他平台上,导航轨迹又是严丝合缝的,这也是很多浅尝辄止的人们诟病它、并且信誓旦旦它的gps漂移的原因。

整体偏移,是管理上的问题,漂移是指轨迹误差,是不准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因此,我从来不向朋友们推荐它,尽管我十分喜欢而且熟练应用它。

此外,我用它,就意味着过去将近6000公里的佳明数据,就被割裂了。

所以,我说无论是某种运动方法,生活模式,作息习惯,还是某个器材,穿戴设备,都无法做出推荐。

二、当没有经验的时候,遵循大众化的常识

尽管有时候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并不是说它总是在少数人手里。它本身是对“真理一定在多数人手里”这个绝对表达的某种修正,要是理解成“真理一定在少数人手里”,那就走向了新的极端。

在日常生活中,以天量体育运动数据样本为基础的、长时期跟踪观测为手段,所得出的常识性的运动手段,和公认符合健康理念的作息模式,是任何一个运动新手可以放心借鉴的。

譬如,慢跑对减脂有效。尽管后来发现,高强度间歇HIIT,具有很好的后燃效应,它可以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减脂途径,但并不表示慢跑有助于减脂这个观点就不对了,它们不是取代关系,而是手段丰富化的关系,是并存共生的关系。

又譬如,缓震跑鞋有助于减缓运动中地面反馈力量对关节的伤害,后来的研究发现,跑姿和计划安排的合理性,使机体的恢复得到改善,通过良好的恢复,来消解运动伤害。那么,改善跑姿、合理安排运动量,对运动安全有效果,并不是说跑鞋的保护作用就不重要了。事实上,这些保护自己的措施,在效果上,是可以叠加的。

总而言之,当自己的经验还很粗浅的时候,可以遵循业界已经有共识的大众化的经验,不走偏门,不走极端。

这个道理,跟大家买车一样。有的人喜欢买市场上保有量大的品牌,后期无论是维修还是保养,都既方便又廉价,而有的人喜欢标新立异,结果做一次保养要跑到几百公里开外,当然还价值不菲。

道理相通。

所谓遵循大众化原则,背后的逻辑其实只有一个:安全。

以我们说得比较多的跑步而言,在网络上一搜,与跑步相关的高频词,肯定是慢跑。之所以成为大众化的原则,就是因为它安全可靠。

我也经常写慢跑。这不表示我没有快跑,每周都有间歇课,间歇中的快段,就是接近全力的冲刺跑。

而且我每隔一段时间,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也会进行测试跑。5公里,3公里测试,那都是比较快速地跑。

但是,大众化原则,对任何人都可以取来安全用之的,我想还是慢跑。

因此,对于经验还比较缺乏的新运动爱好者来说,慢跑,就是可能就是比较适合的运动,这时候,别人的推荐,也就不重要了。

三、可以做激进的尝试,不作激进的计划

之前,曾经把市面上比较俗成的一些对跑步爱好者的成绩分类给找来,对照了一下自己的成绩,发现有点收获了。

跑了那么久,看看自己在哪个“分数段”?

昨天又好奇地把高中、大学的一些达标标准找出来。对照标准,自己的有些科目,仅仅够“及格”,甚至连及格都不到。

也就哈哈一乐,一点不以为意。因为大学毕业5年后,还能达到体育及格线的,估计都不多。

我始终秉承这样的认知:人体机能一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退化变得慢一些,而不是停止退化。

用家人的话来说:在我们周围的朋友们,还能找到与学生时代达标标准及格线以上的,估计没有第二个。

没错,这也是我一直鼓吹“科学运动”的根本出发点。

可以经常看看一些标准,知道自己的“合理”状态,大致相当于固定标准的什么位置。

也可以间或进行比较激进的尝试(不定期地进行成绩测验,就属于这一类),但不作激进的计划,更不指望自己通过某项激进的计划,把自己训练得达到某种高不可企的状态。

否则,就与以健康为追求的运动宗旨相悖了。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