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公益与商业是否可以结合?如何结合?
但同时会联想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做公益的实在太辛苦了,如此劳累,还没有收入,怎么养活自己呢?不如尝试一起做些商业的项目,或是说干脆做点生意,把赚到的钱拿来做公益,岂不是一举两得?
直到今日,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概念里,公益仍等同于免费,是完全的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的。,毕竟没有收入来源,就没有基本物质生活保障。但做商业就不一样了,做生意盈利是首要目的,赚钱是天经地义,有钱才能做公益,没钱万万不能。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思维:
如今公益已成为一个行业。虽说盈利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但每个公益组织都有运营成本,其中包括专职的公益人的收入。所以在设计任何公益项目预算的时候,都会包含我们的执行费用,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所以不用把我们的生活向的那么“糟糕”。
在了解之后,那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公益是否可以与商业结合?如何来结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志愿者的想法各有不同,网络上也有很多有关的文章。有的人认为公益是纯粹的,不能参杂任何的杂质;有的人认为,传统的纯公益模式,无法维持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和商业结合;还有的人则保持中立,只要把事情做好就可以。
那么在这里,我们也就近些年的经历,浅谈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认为公益可以与商业适当结合,只要初心是对的,在模式上有新的创新和探索是可以的。所以如何结合是一门学问。
首先我们要排除的是部分想利用公益组织,利用志愿者的爱心,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这部分人。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会和你说,纯做公益真是吃力不讨好,跟着他们干,又能拿一部分钱做公益,岂不是更好?其中有不少是保险、金融理财、微商、直销等各个团队,甚至有不少有传销嫌疑,鼓吹加盟他们的项目,一起赚钱。
我想说,不是说这些行业不好,而是在和我们聊公益与商业结合的话题时,搞偏了方向。与其说是为公益着想,不如说是在给自己的商业项目拉人头,冲业绩,给我们添了不少堵。而这样的结合方式,我们也不会认同。
传统运营模式遭遇瓶颈,让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
目前遍布全国的各类公益组织,普遍都存在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很难存活下去。大多数的公益组织目前还是靠政府购买、企业赞助、众筹的方式来获取资金。资金量有限,僧多粥少。许多组织为争一处资源拼的你死我活。
所以国内也出现不少公益领域的变革者,为公益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融入公益行业中,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那公益和商业该如何结合呢?
如果像上述老板们所说的,去从事别的赚钱的行业,把赚到的钱拿来做公益的这套理论,可以肯定的说,这个逻辑在公益领域不合适。
说不合适的关键在于这句“等赚到钱以后”,因为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作为公益组织,专职的公益人,是以优质的公益内容为核心,把一个个的公益项目做到最细致,最专业,这就需要花时间,更需要花精力的。
比如露新兰公益助学目前在做的定向结对助学,从学生筛选、资助标准,后续跟进,到最后的账目公开。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希望做到严谨,做到标准化。这就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或许才能实现。
再比如寒暑假期间,组织城市里的志愿者去山区短期支教的活动。既有扶贫助学的公益环节,也有与山里的孩子互动的环节,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体验,内容充实而有意义。但从策划、组织到执行,哪个环节不需要成本支出?所以把它当作商业项目来做,并不是不可以。在每个人的行程开销中,适当添加一笔执行费用,维持一下组织的运作,总是可以的吧。
当然目前一些正在转型的组织,尤其是社会型企业,正面临着传统道德理念和普世价值观上的风险,引来诸多舆论。正因广大群众对于公益的理解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还夹杂着太多敏感的因素,以及信任的危机,所以公益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加油吧。
最后引用一段公益慈善论坛的讲话,希望能引大家的思考:
作为一个健康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老旧的传统观念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造成各种认知与行动上的误区,阻碍资金与人才的流入,阻碍着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
一个社会若不善待那些为社会谋公益的行动者,反对公益人领工资,不能对物质生活有要求,不具备公益的无私奉献“传统美德”;以道德的名义扼杀人性的善,才是真正的不道德,非常的不公平,也是不可持续的。
露新兰公益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