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仪式点亮孩子成长瞬间
——家庭教育案例
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 张 丽
孩子在学校会经历很多仪式: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每一次仪式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颤动;每一次仪式都会对孩子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每一次仪式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每一次仪式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学校用仪式作为抓手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提升学生素养,放大教育影响力,促进心灵成长和生命绽放。那么家庭呢,家庭是孩子出生后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独有的方式给孩子以最早的和最持久的影响。家庭需不需要仪式呢?
记得电影《小王子》里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片断:小王子第一次遇到狐狸时,狐狸告诉他,相识是需要一定的仪式的,这非常重要,因为伴随着这个仪式,很多原本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就会被赋予意义。小王子问狐狸:“仪式究竟是什么?”狐狸告诉他:“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就非常具有仪式感。”记得小时候过年,年味特别浓,将近年关的时候,家人一起打扫房间,小朋友要专门去理发,早早起来去赶集采办年货,蒸年糕炸丸子准备美食;大年三十吃年夜饭,放鞭炮,大年初一穿新衣,贴春联,走访拜年,收压岁钱,吃团圆饭……几乎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仪式感。正因为这种仪式感,让过年有了特殊的意义,让人格外期盼。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这些仪式也被我们所丢弃了。
一位心理专家曾说过: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强调对孩子的仪式感,他们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都可以迅速提升。仪式感带给孩子幸福的能力,让平淡的生活不断提高幸福层次,也让无味的生活充满节奏和律动。
我觉得仪式无处不在,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它可以是信仰,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精致方式的认可和追求。我们需要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所以说一个幸福的家庭是需要仪式的,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用仪式点亮孩子成长的瞬间。
案例描述:
一直认为儿子是非常聪明的,小时候,当同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他已经会背诵《三字经》了,心想,他上学应该不会让我操心。没想到进入一年级后,却事与愿违。做什么事情都丢三落四,作业会忘记,文具常常用完了找不到,上课不专心,甚至学会了顶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状况呢?我的生活重心全是围着他转,每天想尽办法给他准备一日三餐,竭尽全力给他辅导……他为什么还难以管教,为什么不够专心,没有秩序?究竟孩子的成长缺少了什么东西?
案例分析:
针对儿子的状况,我不停的反思着,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孩子的成长缺少什么东西呢?在一次和朋友聊天时,我倾吐了自己的烦恼,为何她的女儿阳光开朗,举止言谈大方,对人谦虚礼貌,是人见人爱的“小女神”,而我的儿子却调皮捣蛋让人头疼呢?她微笑着说,你从来都没提过你儿子什么时候过生日,从来都没有过过结婚纪念日吧!你要带给孩子仪式感,有仪式感的孩子将来才会幸福,才会珍惜生活。
案例反思:
是啊,我一直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很好,过节和不过节没有什么区别,孩子的生日常常也会忘记,更别提父母的生日了。想一想也是,儿子周一从来没忘记过穿校服、戴红领巾。原因是周一早上要举行升旗仪式,一定要穿戴整齐才能体现出对国旗的尊重。升旗仪式在孩子心中竟然如此重要。如果让家庭充满仪式感,儿子会不会改变呢?
从那以后,我重视起了家庭仪式:每一个成员的生日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到那一天必定要穿的干干净净去拍全家福;每天早起一定会和儿子说“早安”,睡前道“晚安”,出门前给彼此大大的拥抱,不辜负美好的每一天;每晚至少15分钟的亲子陪伴时间,可以是读绘本,也可以是亲子游戏,或者躺着聊天,让儿子带着满满的爱进入梦乡;每年都要有一家人的旅行,可以是长途亲子游,也可以是每周末的周边自驾游,只要全家出动,就能感受到旅途的温馨幸福;让儿子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比如过年时,和他一块包饺子,蒸年糕,剪窗花……带着儿子完成这些,他才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说来也怪,自从我重视了仪式感后,儿子变得越来越听话了,越来越自觉了,不用我在催着完成作业,不再丢三落四了,能主动问好,能帮我分担家务了,看着儿子的变化,我不禁想说:生活需要有仪式感,从细微平凡处发现小幸福。生活需要仪式感,自己给自己创造生活的小惊喜。生活需要仪式感,孩子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