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目泛泛听(二)
《a小调第四交响曲》是一部奇特的交响曲,它从始至终带有着一种阴森恐怖和忧郁的气氛,是音乐戏剧性的“另类”展开方式。在第一乐章中,凄厉的铜管和声像是地狱冥府般的气氛,而弦乐的激奏则像是冲向光明的抗争……全曲有着很多大幅度、长线条的力度对比,气氛上大有紧张和“突进”的效果。
(全文4353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近来,居家赏乐已成为疫情期间的一大乐事,每日上午一杯香茶,一摞唱片,坐在唱机前津津有味,乐不思“午”,乃为日常生活雷打不动之惯例。
此段时间的赏乐仍为泛泛听,泛泛听即为随便听,一会儿听歌剧,一会儿听交响乐,一会儿听声乐,一会儿听器乐。
都说水无常形,易于变化,而我的听乐亦无常形,看似追求广而全,实际则是随缘撞运罢了。
还是遵照老习惯,现将我的听乐笔记及感想罗列如下,汇集给大家共享。
歌 剧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俄罗斯基洛夫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出,瓦列里·捷杰耶夫指挥。PHILIPS公司出版。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一部五幕歌剧,它是根据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同名童话叙事诗创作的。
这是格林卡一生中所创作的第二部歌剧,1842年在圣彼得堡上演。该剧描写了武士鲁斯兰为解救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在巫士的帮助下,历尽艰险,最后救出公主的故事。
剧中充满着离奇的幻想和神秘的历险。格林卡在创作时,运用了民间创作原则与西方歌剧特色相结合的特点,将奏鸣曲式主题发展规律和歌剧声器乐戏剧性表现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部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歌剧代表作。
我在聆听这部歌剧时,深深感觉到俄罗斯歌剧与意大利歌剧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的风格不同,再有就是音乐气质各异。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在风格上具有典型的俄罗斯特色,在精神上亦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性,这一点是相当清晰的。
19世纪上半叶,格林卡曾在一段时间内游历于欧洲各国,当时的他与西方一些著名作曲家互相交流并学习,故对西方歌剧创作技法深有研究。
在《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人们可以听到相当娴熟的歌剧创作手法,如咏叹调、重唱、特别是合唱段落等,再有就是丰富的,整体交响性的手法,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国际化水准。
我听格林卡的歌剧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我感觉,《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在歌剧特性上似乎更接近德国歌剧而不是意大利歌剧。
其原因有两点。一,它的交响性强烈且贯穿始末,其中器乐化的作用很突出,并不似意大利歌剧那样重点突出纯声乐的个性。二,它的咏叙调手法运用得很广泛,很多地方有着近似于瓦格纳咏叙对唱式的风格。这两个特点,以往都是德国歌剧的典型表现手法。
我感觉,格林卡从欧洲学习回来的先进技能与经验,主要还是对德奥风格的继承,这些取来的“真经”被这位“俄罗斯音乐之父”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熔炉融化之后,便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民族艺术结晶。
这,也许就是艺术交融与繁衍的必然结果。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一个喜剧大结局,它最后时刻的欢乐场面,即是整部歌剧音乐的灵魂所在。这段音乐曾在序曲中首先出现,它激荡、欢乐,充满着勇敢的斗争性和战胜邪恶的胜利感。
如今,这首伟大的序曲,已经成为《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部歌剧的代名词了。
柴科夫斯基《叶甫根尼·奥涅金》,巴黎管弦乐团、圣彼得堡室内合唱团演奏演唱,塞米杨·比契科夫指挥。PHILIPS公司出版。
《叶甫根尼·奥涅金》是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歌剧,它是根据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改编的,歌剧于1879年在莫斯科首演。
这是一部典型的抒情歌剧,然而作曲家最初却并未将它称为歌剧,而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创作心情,将其称为“歌唱场景”,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可想而知,当时的柴科夫斯基并不想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以往大歌剧的效果,而是希望在内在情感与心理展现上仔细雕琢。
他在创作时,心里总有着室内歌剧的影子,希望通过音乐来表现作品的心理动态、心理变化和心理内涵,借以准确体现出普希金作品的中心思想。
事实上,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这部歌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心理描写歌剧,其挖掘情感内涵的程度,就是威尔第与普契尼也未必能够达到。
《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有着很多催人泪下的音乐,而一幕二场中塔姬雅娜给奥涅金写信那段音乐,深情、内在、羞涩、纯朴,表达出了一个美丽少女情窦初开的内心世界,这是世界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心理描写音乐。
还有二幕二场中连斯基的咏叹调,音乐是那样的委婉、无奈、矛盾,充满着悔恨和对青春的不舍……这首咏叹调是世界男高音咏叹调中的杰作,每每听到它,我都会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这部歌剧的音乐非常亲切优美,很多的器乐段落扣人心弦,令人激动不已。例如第三幕中的《圆舞曲》以及《波罗乃兹舞曲》,都是歌剧器乐音乐中难得的精品。
我非常喜欢《叶甫根尼·奥涅金》,它在西方歌剧中也许很“另类”,或者说是独特,但它真的是柴科夫斯基心中最质朴的音乐,是作曲家创作生涯中抒情风格的集中写照。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歌剧院的老一辈音乐家就演出过这部歌剧,进入21世纪后,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以音乐会歌剧的形式复演过这部歌剧,以后国家大剧院又与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合作演出过这部歌剧。
现在人们在提到俄罗斯歌剧时,柴科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它已经被列为经典之上的经典,成为作曲家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交 响 乐
舒曼交响曲全集,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DG公司出版。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音乐具有相当的独特性,虽富有诗意,但却不像肖邦那样感性,亦不像李斯特那样激烈。
他是一个内向的音乐哲学家,其钢琴音乐、室内乐音乐、艺术歌曲等,对后来的勃拉姆斯、格里格等浪漫主义作曲家影响甚大。
舒曼的交响音乐数量不在少数,总共有四首交响曲、一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此外还有若干首管弦乐序曲。
我过去有一段时间与大家一样,并不看好舒曼的交响曲,总觉得它们太“唯诺”、太内向、太“喋喋不休”,除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外,似乎没有更多吸引人的作品了(后来我又迷上了他的《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感觉是至美的东西)。
最近趁疫情闲暇,我重听了他的交响曲全集(一至四),忽然发现了一些我过去未曾感受到的东西,遂对这位“深沉的音乐诗人”的交响曲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次重听舒曼交响曲,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一些妙处,且不说其中音乐性的缜密与细腻,单说交响性的呈现,就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以往人们总觉得舒曼的交响曲缺乏管弦乐色彩,交响的激情效果不够,通篇体现着钢琴与声乐思维的痕迹。
然而当我仔细重听之后,终于发现了他的交响曲中刚柔相济的特点,为了达到诗化的交响境界,他赋予了音乐以“纯粹自然美”的体现。
例如《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他在完整的结构上,以清新无比的旋律和精妙配器,呈现出了一种带有自然意味的浪漫感,这种感觉,是在其他任何作曲家的作品中未曾见过的。
再有,他的《C大调第二交响曲》中有着相当高超且缜密的写作技巧,其中赋格的手法运用得非常娴熟。《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是他最著名的交响曲。
这部作品如若细听之后不难发现,它其中有着丰富的浪漫想象力和恢弘气势。而他的《d小调第四交响曲》则是哲学性的,其中有思想、有深度、有耐人寻味之处。
总之,舒曼的交响曲是他独特的个人独白,它吸取了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各种创作优点,将钢琴音乐、艺术歌曲及室内乐音乐的精髓涉入其中,丰富了交响曲的抒情表现力,并为后来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创作产生了影响。
我认为,舒曼的交响曲是隐喻的、诗意的,它是浪漫主义个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作曲家音乐风格一个侧面的重要体现。
西贝柳斯交响乐全集,哈勒管弦乐团演奏,约翰·巴比罗利指挥。EMI公司出版。
西贝柳斯是19世纪著名的芬兰作曲家,芬兰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特征,音乐风格以自然抒情为主,兼有史诗性、歌颂性和斗争性的特点。
一生作有交响曲七部、交响诗若干首、大量合唱曲和艺术歌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此次我首先欣赏了西贝柳斯的几首交响诗:《芬兰颂》、《卡勒利亚》组曲、《波西奥拉的女儿》、《悲伤圆舞曲》、《列敏凯宁的传奇》组曲。
这几首交响诗都非常动听,且都深具西贝柳斯的风格。《芬兰颂》作于1899年,其音乐有着鲜明的斗争精神和鼓舞气质,被看做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并被誉为芬兰“第二国歌”。
《卡勒利亚》组曲作于1893年,是一篇游记风格的作品(作者曾去芬兰南部省份卡勒利亚旅行,依旅行观感于次年写成此曲)。《波西奥拉的女儿》作于1906年,是一首传奇性的乐曲,情节来自于芬兰史诗《卡莱瓦拉》。
《悲伤圆舞曲》作于1903年,是戏剧配乐《库奥莱玛》中的一个片段。音乐幽暗晦涩,具有神秘与悲剧的气氛,是现今音乐会上常奏之曲。
《列敏凯宁的传奇》是《卡莱瓦拉传奇》中的一首,作于1893 -1895年间,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
西贝柳斯的交响诗一般都具有开阔的“音响视野”,其中神密色彩和猎奇意味相当突出,这些交响诗均取材于悠远的民族史诗,它们满载着飘忽隐喻的传奇性,显现着顽强的斗争气概。
在这些音乐中(交响曲亦相同),自由的、宽泛的、深情的旋律(乐句)比比皆是,仿佛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雪山、湖泊和沼泽。
西贝柳斯的交响诗很多都是即兴性极强的音乐,大幅度起伏的乐句,体现着自然世界中源远流长,漫漫无边的壮观之景,还有着人与自然之间内心深刻的对话。
《e小调第一交响曲》作于1898-1899年间,它是一部壮美开阔的交响曲,拥有着雄浑而震撼的气质,亦有着神秘的幻想和坦荡的抒情,以及五光十色的璀璨和伫立般的气概。
这部交响曲充满着青春的向往和勃勃的生机,音乐表出积极的展望与激情的斗志,是一部拨云见日,光辉灿烂的作品。
有人说这首交响曲是深受柴科夫斯基风格影响的作品,然依我看,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才是与它灵魂上更加相近的作品。
此次重听西贝柳斯,我对这部交响曲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觉得它的音乐积极壮观、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而其中所表现出的精湛的音乐描述性和音乐想象力,无不令我彻底为之惊叹!钦佩!赞美!
《a小调第四交响曲》是一部奇特的交响曲,它从始至终带有着一种阴森恐怖和忧郁的气氛,是音乐戏剧性的“另类”展开方式。
在第一乐章中,凄厉的铜管和声像是地狱冥府般的气氛,而弦乐的激奏则像是冲向光明的抗争……全曲有着很多大幅度、长线条(乐句)的力度对比,气氛上大有紧张和“突进”的效果。
第四交响曲极有内涵,充满着情感上的压抑和期待爆发到来时的“蓄能之力”。
这部交响曲是我的偏爱,尽管它的“另类”使很多人不太重视它,然在我的心中,它却胜过了作曲家第二、第五等一些大众所熟知的交响曲。
听乐随笔,泛泛记录,洋洋洒洒,不过是瞬间的心境与感想罢了。而对于笔下所记录的音乐大师,我的内心不仅仅是钦佩和崇拜,而是希望与他们的乐魂融为一体,永远成为他们那些伟大音乐的精神受众者。
赏心“乐”目仍将继续,泛泛听亦会继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