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老”真香!维生素衍生物3年翻216倍,九成用户为富豪
山林间劳作的农夫不会寻求青春不老,唯有那些站在财富、名声高地的人们,才有余力去探寻生命的边界,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自今年年中开始,大健康领域的种种数据再次说明了这个规律:今年双11期间,营养品类不到一小时就超过去年全天,成交同比增长800%。维生素衍生物的横空出世,代表品牌“基因港”拿下成交、店铺双料第一。
资料显示,维生素衍生物属于前沿生物技术,生产成本高昂,一克曾达数万美元。从用户画像来看,使用者多来自沿海一线城市,90%是60后、70后、80后,正是高价群人群的主要分布的年龄段。
可以说,在追寻“青春不老”的道路上,一部分站在财富、名声高地的人已经拉开了许多个身位。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很多人曾对“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嗤之以鼻,认为其“找工作难”“科研难”。但当人们近几年都把目光放在“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上的时候,前沿生物研究悄然正在以人们出乎意料的速度进步。以“维生素衍生物”为例的抵御老化技术就是其中翘楚。
维生素衍生物又称NAD+,其研究可以追溯至1931年,D国生物学家Otto Heinrich Warburg在实验中无意中发现了这种物质,并观察到它可以参与细胞物质转化。不过,之后的几十年里,相关研究一直没有太多深入。
直到近几年,得益于外界对微观生物学的支持,物质研究才出现新的进展。2017年,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发现,这种物质不但是能量代谢作用的载体,同时也可干预老化进程。2018年,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研究人员发现,该分子可以在人体自然束缚DNA过程中作为媒介。
很快,学界陆续对NAD+的研究火热起来。国内的研究院所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以及中科院也参与其中。今年9月,由四川大学发表在《Nature》的综述,更是引起了学界热议。
而在前沿研究推进的同时,相关成果转化也如火如荼。由威斯康辛大学博士王骏创办的基因港,率先实现了NAD+的大规模量产,且成本不到以往的5%。而日本企业虽然也在同期实现转化,却因“天价”而让人望而却步,据试剂网站Sigma数据,其单克标价2万余元。
3年216倍,上市公司蜂拥而至
面对“青春不老”,就算只有2%的可能,也有许多人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市场研究机构P&S Intelligence认为,预计到2025年,抵御老化市场的规模可能会达到4320亿美元。
以维B衍生物为例,数据显示,自2017年基因港携该物质登陆国内市场后,3年间这一市场规模翻了216倍。今年7月,受市情影响,多达20多家上市公司曾表态可能涉足维B衍生物,而已经参与、准备参与的中小玩家更是不计其数。
基因港创始人王骏也表示,虽然旗下位于宁波的大型生物酶法工厂已经投产,但100吨的年产能能满足60万市场需求已经是理想状态,下一步准备启动二期千吨项目。同时,远期万吨项目也已在战略之中,争取让维生素衍生物像奶茶一样寻常。
而资本蜂拥的维生素衍生物,只是前沿生物科技落地潮的一个缩影。站在前沿生物技术潮头的,还有基因编辑、纳米机器人、人机一体化……比起维生素衍生物来,这些技术更为天马行空和理想主义,更受资本青睐。
今年7月,西班牙CNIO研究所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一种基因编辑技术,未来有望令我们“信息永生”。Google技术总监Ray Kurzweil也表示,Google 的“生物编程”也进入了研发队列。引人注目的还有“火星人”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今年8月份时,其发布会上的“猪机一体化”就曾引起热议。
不过,和维生素衍生物相比,这些技术的使用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
投研加速,“健康老去”或已不远
据预测,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老人数量将增加5000万,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随着抵御老化市场需求日益高涨,前沿生物研究也加快了步伐。
在维生素衍生物市场占据60%以上份额的基因港,也开始在科研投入上不遗余力。据称,其每年在物质基础研究和制成工艺上投入近5000万。今年10月,由王骏、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合作进行的研究,也登上了《Nature》杂志。
除了技术上积蓄了不薄的底蕴,本土“银发经济”也越来越受到资本期待。如马云早就看到了大健康产业的潜力:2014年就斥资10亿元拿下已经上市近50年的中信二十一世纪,将其改名为阿里健康。
多方面来看,人们对于“青春不老”的执着,或许离释怀已然不远。
不过,随着蛋糕越做越大,一些乱象也油然而生。某些中小边缘玩家热衷于玩文字游戏,制假售假现象暗流涌动,曾有消费者反映“狗都不吃”。
对此分析人士建议:前沿生物技术落地值得鼓励,但是需要正确引导。同时维生素衍生物能否重返青春,仍存在一定未知性,应谨慎对待。而对于制假者,我们能做的就是“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