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谢娇兰|| 外砂在左,家乡在右(散文)
主编:非 鱼
说起外砂,心中便有千丝万缕的情愫。
儿时家在乡下,隶属新溪镇,与外砂村只隔一个机场,机场与吾乡又隔一条溪,我常常望着溪那边出神。祖母娘家在王厝,二伯母娘家在大衙,表姑家在龙头桥,彼此亲戚常有走动。童年的我,随大人去外砂买过草席,辗过麦子。印象中,外砂有祠堂、榕树,尤其是那儿出品的草席柔韧耐用,远近闻名。外砂在我心中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念小学,语文老师是蓬中人,他是我的作文启蒙,对我关爱有加。我与同学常常去外砂一家文具店买作文选,这让我再一次对外砂产生亲切好感。那时乡里很大,梦想很小,小小的我,脚步总也迈不出心中的好奇。
后来在侨务部门工作,也曾随同走访外砂村的归侨侨眷,外砂的概念又多了一个“侨乡”符号。其时看到的外砂村,已非我童年所见的几条通达柏油路,而是小洋楼林立,成为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于是心中又觉得乡里很小,世界很大,潮人的足迹遍布五洲。
因为心中存念,外砂始终是个美丽的念想。
夏日有闲,时值小满节气,突然想到乡间看看。从国道324线拐入大衙,平坦的水泥路把我们引进乡村腹地,只见高速公路之下,白云悠然,开阔的田野稻花翻动,丰收在望;白云任意摆布,时而簇浪翻涌,时而棉花朵朵,时而温驯如猫…… 天地万物,如约生长,生生不息。
南社、凤窖、大衙,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儿时知道二姆娘家在大衙,是得了她的好处。二姆生二子,无女,娘家番客多,每次番畔捎东西来,娘家人都均些给她,有漂亮裙子,便归了我。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得二姆转赠一夏红鱼尾连衣裙,料子韧且透气,相当耐穿。但在农村,这样时髦的裙子却不敢穿出来,生怕与众不同,被人诟病,不甘心便压了箱底。倘放到今天来穿,说不定还很时尚呢。
往大衙村走,银练般的水泥公路一直延伸到韩江边,越深入越被成片的农作物吸引。新修的林荫步道及围栏,把农作物隔出想象空间。与我老家新溪北中村一样,作为汕头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大衙村还保留着大片农园,星罗棋布,瓜果飘香,宛如一阙阙田园牧歌。
在大衙村口文化公园逗留,路那边的金凤花开出凤凰展翅的架式,让人感受到这一片水土的肥沃。榕荫下,小山尖般的新鲜紫茄子摊在地上,一中年男子坐在矮凳上分拣装袋。与他搭讪,他指着旁边齐整划一的七八袋茄子,说一袋40斤大概三四十元,全部卖入汕头。批发一斤几毛,拿到消费者手里约摸一条2块钱。这中间要转过好几手。当场便买了一袋子。拣了个便宜又助农,何乐而不为呢!寒暄之间,问他堤上可否通车?他向东一指,说这边过了桥可一直通到东海岸。转身又遇见敲碗卖草粿的,正好要上一碗,还冒着热气的草粿晶亮似黑宝石,撒上糖粉,入喉爽滑,暑意顿消。这世代相传的潮人仙草,不知消解了多少辈人的酷暑之躁。
溯堤而行,眼前耀眼的船标“大衙渡口”,让我幡然这是一个红色渡口。近年来,大衙村在打造红色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功课,除了革命史实题材,村民还自觉集资修建了各个姓氏家庙、传统建筑约30多处。难怪这一路走来,不期便有一处亮眼景观,唤醒了沉睡的记忆。昔日江边的小村落,摇身变成集红色革命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堤上行走,更让人感觉浪漫畅意。望韩江两岸,一条碧波荡漾的清江,隐在画廊般的竹林屏障之下,时隐时现,若即若离。泊车信步,或怀古,或看白鹭轻翔,云在江心游;或站到高处,游目聘怀,看绿野芳踪,田畴款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