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闲草|是焉非焉,樵云曾卖古寺
樵云和尚,资料不甚明晰。山间墓碑有这样的内容:正中竖列“明 圆寂 师祖性佾(疑为‘脩’)樵云”,另列“先师海清禅师 合墓”;右首竖排“天启六年丙寅岁念六日**;左下方为“徒寂朗 孙照*记”。依此可知,樵云为明代僧人,另碑有记,他曾任白云岩住持。关于樵云的生平,在白云岩附近流传着“樵云和尚卖寺”一说。作为一庙住持,“卖寺”,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于己,情何以堪?于徒,置其于何地?于群情,何以面对四方香客……问号一串串,但《白云岩碑记》有载:“白云古刹,宋义青禅师息静之所,义青与浮渡远公一灯相传,时至今日,刊浮山誌首,亦胜境也。万历间,应僧满岳焉。雷火所焚东庵, 纠众鼎新,殿宇佛像,仍复辉煌,惜住持僧樵云不能保其基址……”这碑所立时间是“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秋月”,立约和尚是笠庵禅师,山主为吴渊如、吴绍祖等。而碑文尾部的另一时间“清康熙贰拾三年七月初一日”应是最初立契约的落款时间。碑记中一句“樵云不能保其基址”,似乎证实了确有卖寺一事。既然这样,事出何种因由呢?樵云生活的明朝,国力强盛,就是王朝既灭,其臣郑成功,也能降伏荷兰侵寇,收我国土。天启之前,不致于因经济窘迫而让一方小寺存在不下去,地方小寺更不至于牵涉朝政。难道是樵云的住持僧道出了问题?好像也不是,云岩千年,住僧难以计数,但有墓碑存留的,不是很多。为樵云立碑的,有徒子,也有徒孙,樵云之德之能当有可圈可点处。他传法于斯,卒葬于斯,卖寺之说,似难成立。如果真有卖寺一事,那或许是某种势力的打压,抑或是灾荒寺难的重压。若是这样,樵云当年又是怎样的一种情非得已、悲怆满怀!卖寺之举是滴血之痛啊!但世俗的传言已为樵云抹上一层相当灰暗色彩,樵云泉下有知,作何之叹啊?住持一寺,一方之脑,建立功德自是不易,过失却在一念之疏,患难在朝夕之间。是樵云之失,还是世人之讹?今人慎之。若是寺庙蒙难,是天灾,还是人祸?当事之人亦应慎之。从徒子徒孙的虔诚立碑看,樵云应是遭遇了不可控原因的困扰。综上所述,感情与事实还是两码事,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樵云时,白云岩寺经历了一段苦难,陷入了低迷。“不能保其基址”的叙述里对樵云也隐隐寄予了一种批评的意味。人往矣,事往矣,要还原事情的真相已无可能,也没有必要,只要不是樵云的自私与阴暗。世上说不清的事就像被风搅乱的深秋的杂草,找不到株茎,或存或腐的终究要在阳光下或是风雨中,依托大地获得新生,期望是鲜花是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