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渊源

西方学者认为发明这种文字的应是苏美尔人(Sumerians)那么苏美尔人是什么人呢?

相关传说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在苏美尔(Sumerians)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该书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为止,西方学者都凭这段诗歌认定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但诗歌中没有明确说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国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强调"国王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况且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国王恩美卡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写在泥板上,让信使拿给阿拉塔王看,面对新创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只能说恩美卡国王创造楔形文字是传说。

《伊楠娜与基恩》这是部神话,说的是乌鲁克的保护神伊南娜(Inanna),前往其父亲智慧之神基恩的住处埃利都(Eridu)骗取"文化财产(me)",并回乌鲁克庆功的事。文中有一句"nam-dub-sar ma-<an-sum>,<他给了>我书写手艺"但由于历史记载不详,原文开头与结尾都有残缺,成文年代有争议,且现实中在埃利都并没有发现早期文字。其他传说:在古希腊祭司贝洛索斯的《巴比伦尼亚志》(Babyloniaka)中,欧涅斯(Oannes)在早上从海里出来教授巴比伦人书写、耕作、建筑等,夜晚又回到海里。 在亚述的传说中的马都克之子纳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书写。

西方争论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

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

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转写

法国学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编写了一份同音字符标准表,音节及序号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的。如读音为/tu/的字可用一下符号表示:

  • tu=TU tú(=tu)=UD tù(=tu)=DU tu=TUM

其中第一个tu所指代的音节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锐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后相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就用数字表示。tux表示该音的新记号而又未列入/tu/范围的音。总的来说,以上各种不同的标号都读/tu/,都表示同一个音值。

若转写文献时用到阿卡德语词汇,一般用斜体拉丁字母拼写阿卡德语音节:bi-i-tum

就像埃及语中的定符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组合文字中不发音:ĝiš,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转写时写于词的前上角,当然也有转写时写于词的后上角的,

转写时有三种转写方法:

  1. 原文转写:原文音节拼写用短线相连,词符用苏美尔语中该词的读音表示。这种转写法可以很好的反映阿卡德语表音表意文字混用的特点。要求正确表达原始字符的排列,正确划分音节和拼写单词。
  2. 规范转写:用单词的形式拼写单词,不写连字符,用阿卡德语书写苏美尔词符。这样能正确反映阿卡德人在读写文字时的特点和发音特点。书写时使用了原来楔形文字所没有的长音符号和缩合元音符号以表达塞姆语特有的弱化辅音和长元音。
  3. 合并转写:即将原文转写和规范转写混合使用:音节符使用原文转写,词符写成阿卡德语单词或在后面用括号括住苏美尔语原词。

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一些辅助的符号:

  •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如ù=IGI+UDU
  •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但后一个字在前一个字中间,如GU=KA(口)×NINDA(面包)
  • x:残缺损毁的符号
  • []:现代学者对残缺符号所进行的修复
  • <>:古代书吏书写时遗漏的字,由现代学者补上
  • {}或《》:古代书吏书写错误或重复使用的符号,被现代学者删除
  • !:表示这个符号前的一个符号是古代书吏写的错别字,被现代学者改正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举例

具体图画字见右图:

1: 公元前3000年,早期图形字

2: 公元前2800年后期图形字。左转90度。

3: 公元前2600年的碑文,笔划简化。

4: 粘土板。早期楔形文字。

5: 公元前第3千年后半叶。

6: 公元前第2千年前半叶。

7: 公元前第1千年前半叶,古典亚述楔形文字。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起源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词,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余。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

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xiē)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折叠 图文抽象化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

折叠 从象形到表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与此同时,闪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们语言的发音,也采用楔形文字进行书写。直到希腊时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统治的每个民族都是这样做的。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的传播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折叠 乌鲁克晚期

(约前3500年-前2900年)

最古老的几个文字符号来源于公元前第九千年纪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各种形状刻有条文的筹码,表示绵羊的。距今约3100年的文字成了后来楔形文字的雏形。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帐目。要读懂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很困难,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复杂的语言积累;当时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类词汇表,将各种符号、字和短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然后根据主题分为植物、人类定居区、城市、工具、金属及动物若干类。词汇表可能由于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书写保持恒定,有的可以延续千年不变。

折叠 早王朝时期

(前2900-前2350年)

早王朝时期的楔形文字比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使用更广泛,两河流域的大多数城市发现了这一时代的泥板书。正是苏美尔人在这一时期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文字。他们还发明了王室书写体,并开始在石碗和权杖上刻写楔形文字,这些坚硬的材料将文字保留至今。在法腊时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笔划取代了象形的圆笔划,每一化都有三角形。

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并且使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而且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相当特别,在文法、字汇及语句构造上自成一系,与后来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差别。 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经过600多年的改进,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符号进一步简化,最后演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从上而下直写,后来从左而右横写,字形也从直坐变为横卧,转了90度 。

早王朝时期的苏美尔人首创了乌德伽南缀字法,这是最早的编码方法,被后来的楔形文字学者普及使用,并因在埃及象形文字中使用,而为人们熟知。在叙利亚境内的埃布拉,考古学家发现了楔形文字最早的双语现象,此时的王室铭文将苏美尔语翻译为埃布拉语,出土的埃布拉语文献中还包括了第一部字母表,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发音,由于后来这种文字使用较多,当代学者才得以破译苏美尔语。

折叠 阿卡德时期

(前2234年-前2154年)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前2112年-前2004年)。

萨尔贡大帝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阿卡德人,他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国使用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口语,阿卡德人还编有苏美尔语阿卡德语的双语词典。不过可能在更早的前3000年末期,阿卡德语就已经逐渐取代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从阿卡德语基础上改良,成为后来的南方巴比伦方言和北方亚述方言。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诞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的第一部法律《乌尔纳姆法典》也定制于此一时期。

折叠 其他时期

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前2017年-前1595年)

前2000年后的500年是苏美尔语言文学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神话、史诗、寓言、王室赞歌。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时代的阿摩利人和前9世纪-前7世纪的亚述时代都传播者楔形文字。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摩拉比法典。在巴比伦,楔形文字已由衍形响衍声过渡,由象形发展到了关联实物的抽象概念,由表示实物或概念变为表示脱离愿意的一定的语音。此时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共有640余个,比苏美尔人的更简化更进步。前第二千纪早期,与南方丰富的资料相比,北方的出土文献较少,但从土耳其出土的古亚述商人的泥板书来看,他们也简化了当时的楔形文字,可能由此推进了文字的普及。

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约前1600年-前1155年)

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幅度的发展,书法精美且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使得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从埃及出土阿马尔奈文书来看,前1500年左右,当时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埃及、赫梯米坦尼、埃兰、喀西特巴比伦、中期亚述都没试图改变当地的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而且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卡德语成为当时的外交用语。前二千纪后期,中亚述的国王图书馆出土了丰富的记录,包括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各种管理档案;喀西特人的文学遗存不多,但他们创造性的将楔形文字用于经济管理中,被称为"库杜如(kudurru)"的方式;这些材料给学者们的研究带来全面的资料。

新亚述时期 (前9世纪-前7世纪)

再晚些的亚述帝国时期常用比划精简到300多个,国王亚述巴尼帕(Ashurbanipa1,前668一前627在位)在首都尼尼微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收藏大量泥板图书,亚述巴尼帕本人也能读出最复杂的楔形文字铭文。有不少泥板记录和解释了反常的天文现象,国王周围有许多精通楔形文字在专家和学者,他们的任务是预测国王和国家的威胁。王国范围内的日常交流是新亚述语,但文学作品流行的是巴比伦方言。在此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了注释,它们被用来解释词或短语,并发展了不同传统流派间的联系。亚述楔形文字,词汇被扩展了,书法也变得更精美。此时亚述人用的楔形文字共有570个,其中300为常用字。后期亚述楔形文字实际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音节文字了。

新巴比伦时期(前625年-前539年)及后期

尼尼微陷落后,在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中,王室和百姓中仍旧使用楔形文字。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由于波斯帝国征服版图极端扩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改变为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 。公元前一千纪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经过公元前一千纪,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成为该地区的国际语言,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再被阿拉伯语取代。直到希腊时代,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重现

折叠 发现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通过近两百年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家对大量泥版文献成功的译读,人们终于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阿卡德人加以继承和改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巴比伦和亚述人也先后继承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把它传播到西亚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争论了近两世纪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来自自然科学的探索是令人振奋的,它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怀疑,一颗新星的爆发是否真的具有创造人类文明的威力?这是否说明,楔形文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完全不同?另外,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明,美索不达米亚人确实把文字看得很神圣,对文字极其敬畏,认为人生的命运是靠文字规范的。因此他们常常随身佩戴刻有文字的护身符,修建神庙或宫殿时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祷。凡此种种,都给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折叠 破译

从17世纪开始,探险家和考古学者就曾从两河流域一带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残片上发现了奇异的文字符号。当然,距今人们已得知,这些被称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伦文化的灵魂,因为其笔画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楔形文字破译的重大突破缘于一次酒后的赌注,由德国的一名中学教师完成的。当伊朗的楔形文字铭文被带到欧洲后,许多学者试图读懂这一神秘文字,但始终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语音还是象形,以及该从哪一个方向读起。1802年,德国哥廷根的一位27岁的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在饮酒时与朋友打了个赌,他说自己预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随即根据手头少量的资料开始了钻研。他大胆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种楔形文字对照石碑上的第一组文字应是波斯语的拼音文字,而铭文的内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衔,利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法经过一步步推测,他获得了成功。

虽然格罗特芬德发明的只是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破译方法,但它有如打开秘密宝箱的钥匙,为33年后英国人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破译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其他的楔形文字开启了道路。到了1900年,虽然仍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种楔形文字的渊源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成功了。这样,现代人终于能够通过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去了解这一伟大而灭亡了的文明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和许多它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折叠 辩认

楔形文字的辨认,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辩认过程极为相似。这件事还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当时波斯皇帝冈比西斯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狄亚的名义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了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时间波斯贵族门群龙无首。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贵族用阴谋手法获得了皇位。他最后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让人将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马丹)郊外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上面也刻着三种文字: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学者罗林森发现了这个铭文,并制成了拓本。1843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读通了楔形文字。从此解开了楔形文字之谜。

原来,最古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因为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们在开发两河流域的同时,创造了这种文字。

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

为了表示有关的楔形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苏美尔人他们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粘土做成长方形的泥板,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一开始,苏美尔人的泥板是圆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于书写和存放,后来苏美尔人便将泥板改为方形的。苏美尔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这种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来的。距今,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板文书。

由于苏美尔人用的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后来人们就把两河流域的这种古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给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了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法律

折叠 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锲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这些国家包括苏美尔人、 巴比伦人、 亚述人、依兰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国家,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纪随新巴比伦的灭亡而消亡(在消亡时间上有分歧)。

这些国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于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似,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法律有一些同样的地方。

折叠 产生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相继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这些早期国家已经有自己的首脑、长老议事会和诉讼机构,已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部落习惯法逐渐向法律过渡。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有了用楔形文字记载的零星的法律规范,如禁止欺骗、偷盗等。

约公元前21世纪末,乌尔纳姆创建了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国王集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为了统治需要,颁布了《乌尔纳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写成,除序言外,有29条条文,其内容已涉及到损害与赔偿、婚姻、家庭和继承以及刑罚等,反映出法典对奴隶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维护,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标志着古代东方法已进入成文化阶段。对以后两河流域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又处于分裂状态,当时的一些城邦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苏美尔法典》和《苏美尔亲属法》、《李必特伊丝达法典》,《俾拉拉马法典》等,它们仍旧基本上继承了《乌尔纳姆法典》的风格,但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到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的第六代王汉穆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又称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标志着楔形文字法发展到较完备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纪,楔形文字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折叠 特征

1、法律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 一般采用序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序言和结语多以神的名义强调立法的目的, 标榜立法者的功绩, 贯彻"君权神授"思想,强调法典的"公平"、"正义"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目的在于加强法典正文的神圣性和权威性。

2、法律内容涉及面广, 几乎涵盖了法的基本领域,如民事、刑事、诉讼等均有论及,但不少问题仍由习惯法调整,并保留同态复仇的传统。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汇编, 没有规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

4、虽然把法律描绘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但它们并非"神定法"。没有宗教道德规范,完全是实在的市俗法律关系的规定。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学考究

当一个楔形文字用于单词拼写或在句子中充当语法结构时,原来该字表示的意识便不复存在,如苏美尔语中的AN,词意为"天"或者作为/an/的音符:ba-an-dù(他建造)中,AN表示主语是第三人称,于"天"的意思无关,读作diĝir则意为"神"。在阿卡德语中借用了该字符表示"神"的意思,但读作ilumiluil,后来发展成了一新音符/il/(igi眼),作为数词"千"时读lim,或构成单词a-wi-lim人的。

参考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将原始楔形文字分类如下

折叠 象形

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由两种

1:根据实物的本体造字

(1):整体指代整体

(2):部分指代整体

2:根据两物体间的动作关系,表示行为,动作或由行为动作而产生的结果

折叠 指事

指事字由两部分组成

1:基本符号。一般以已有的象形字为主

2:定符

折叠 会意

会意字有以下特点

1:有两个象形字组成

2:该字拆分后为两个独立的象形字

3:该字的字意与所组成的象形字字意有关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7)"由"头(SAG)"和"面包(NINDA)"组成。而乌尔的楔形文字中将"头"换成了"嘴(KA)","嚼(TUKUR2)"由"嘴(KA)""大麦(ŠE)"组成。乌鲁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3)"由"男人(UŠ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组成,意为"来自山地的男子"

折叠 形声

这里的形声字多指双音节的原始楔形文字,且声符一般为单音节字,以标出该双音节的首音节或尾音节。

折叠 转注

转注一般都建立在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模式和宗教信仰上,如形状像"星"的楔形文字可以表示"天(AN)","神(DINGIR)"等。某些字的字形是一种工具,有的字意却是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如形如"钻"的字表示"木匠(NAGAR或NANGAR)",有的字意是用这种工具所进行的动作,如用"人脚"表示"走(DU)","站(GUB)","带来(TUM2)"。

折叠 假借

德国学者魏泰克认为在苏美尔人创造出原始楔形文字之前,原始印欧人已经创造了文字,因为原始楔形文字中某些字的字音被他认为从原始印欧语假借而来,如形状像一种车的字在原始楔形文字中读作GURUŠ,表示年轻人,像原始印欧语中的*kṟs-o(意思也表示年轻人)。

折叠 编辑本段 拉丁转写

法国学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编写了一份同音字符标准表,音节及序号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的。如读音为/tu/的字可用一下符号表示:

tu=TU tú(=tu2)=UD tù(=tu3)=DU tu4=TUM其中第一个tu所指代的音节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锐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后相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就用数字表示。tux表示该音的新记号而又未列入/tu/范围的音。总的来说,以上各种不同的标号都读/tu/,都表示同一个音值。

若转写文献时用到阿卡德语词汇,一般用斜体拉丁字母拼写阿卡德语音节 :bi-i-tum。

就像埃及语中的定符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组合文字中不发音:ĝiš,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转写时写于词的前上角,当然也有转写时写于词的后上角的,là 。

转写时有三种转写方法:

原文转写:原文音节拼写用短线相连,词符用苏美尔语中该词的读音表示。这种转写法可以很好的反映阿卡德语表音表意文字混用的特点。要求正确表达原始字符的排列,正确划分音节和拼写单词。 规范转写:用单词的形式拼写单词,不写连字符,用阿卡德语书写苏美尔词符。这样能正确反映阿卡德人在读写文字时的特点和发音特点。书写时使用了原来楔形文字所没有的长音符号和缩合元音符号以表达塞姆语特有的弱化辅音和长元音。 合并转写:即将原文转写和规范转写混合使用:音节符使用原文转写,词符写成阿卡德语单词或在后面用括号括住苏美尔语原词。 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一些辅助的符号: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如ù=IGI+UDU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但后一个字在前一个字中间,如GU7=KA(口)×NINDA(面包) x:残缺损毁的符号 []:现代学者对残缺符号所进行的修复 <>:古代书吏书写时遗漏的字,由现代学者补上 {}或《》:古代书吏书写错误或重复使用的符号,被现代学者删除 !:表示这个符号前的一个符号是古代书吏写的错别字,被现代学者改正。

折叠 编辑本段 音节表格

下表展示用于 CV 或 VC 形式的简单音节的符号。如同用于苏美尔语一样,楔形文字在原理上有能力区分 14 个辅音,转写为

b, d, g, ḫ, k, l, m, n, p, r, s, š, t, z

和四个元音音质,a, e, i, u。 阿卡德语需要区分它的重读系列,q, ṣ, ṭ,为此采用了各种"多余"苏美尔符号(比如 qe=KIN, qu=KUM, qi=KIN, ṣa=ZA, ṣe=Z&Iacute;, ṭur=DUR 等)。接受了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赫梯语进一步的给滑音 w 介入了符号,如 wa=we=PIN, wi5=GEŠTIN,并为 ya 介入了一个连体符号 I.A。

(0)

相关推荐

  • 消失的文字 | 楔形文字:记载3000年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人类发明文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据较为保守的估计,距今六千年至一万年前后,出现了最初的文字.文字发生学没有接受其他文字的影响,独立产生.发展的文字系统称为自源文字.全世界最 ...

  • 极简识篆219

    识义 识形 识用 静中得味何须道,稳处安身更莫疑    出自    白居易  <对镜> 编外链接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quo ...

  • 历史考古:圣经考古的杰作——苏美尔文明!

    历史考古:圣经考古的杰作--苏美尔文明! 17世纪,欧洲人发现圣经旧约和古希腊著作,都把人类文明源头指向了同一个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在古希腊语中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两河之间的意思.因此西方学者为了寻找圣经 ...

  • 学界信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公元前2-1千纪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经济契约的整理与研究

    2021年4月10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元前2-1千纪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经济契约的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历史学系1306会议室举行,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北京师范大 ...

  • 楔形文字发现后,明明300年没人能看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

    传说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所创,属于象形文字,之所以叫楔形文字,主要是源于最先发现这种文字的人认为它如同楔子,但阿拉伯人却把它称之为钉头文字. 这种文字之所以说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主要原因是在苏美尔流传的 ...

  • 尧帝与纳拉姆辛楔形文字名

    尧帝与纳拉姆辛楔形文字名 宋亚光 萨尔贡之后,让阿卡德帝国势力再次扩张的是著名的纳拉姆辛(Naram-Sin),号称四方之王.他的楔形文字名见下图. 纳拉姆辛名字中有一个陶字已在前篇被破译,那么紧跟陶 ...

  •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梦回神秘西元前

    小冒坚持原创的676篇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20年前第一次听到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的时候,太过惊艳. 不仅仅是旋律,歌词代表的的丰富美好,即使是绕口令一样的枯燥历史知识,我也迅 ...

  • UC头条:楔形文字一直无人破译, 300年后一青年教师醉酒, 竟找到破译方法

    楔形文字从15世纪发现以来,一直无人能破译.为何在17世纪的时候,一个青年教师醉酒后,他突然就找到了破译的办法了呢? 点击加载图片 (希罗多德雕像) 在<圣经旧约>和希腊与古罗马的一些古籍 ...

  • 自製楔形文字體

    作為人類公認的最古老文字,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從公元前三十一世紀一直使用到公元一世紀. 兩河流域人們起初用削成三角形的蘆葦在濕潤的河泥上印上交易信息,逐步發展成三千多年來各民族以楔形 ...

  • 自製楔形文字體3.0版

    根據新近找到的珍貴材料,結合實際(計劃用橡皮泥+方頭筷子實施),重新製作了新版楔形文字體(3.0版). 從資料中完全可以理解,美索不達美亞的人們完全就地取材,用取自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統稱兩河流域 ...

  • 楔形文字是如何“死而复生”的

    古代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希腊线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国甲骨文字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大约公元前3200年(乌鲁克文化IV期),生活在两河流 ...

  • [转载]公元前六世纪的西帕尔楔形文字泥板

    原文地址:公元前六世纪的西帕尔楔形文字泥板作者: 悦读中国 ​ [英]杰里·布罗顿 ​ 1881年,出生于伊拉克的考古学家霍姆兹德·拉萨姆在巴比伦古城西帕尔(即现今的阿布哈巴城,位于巴格达的西南侧)的 ...

  • 人类最早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出版,直接从楔形文字翻译,比《荷马史诗》和《圣经》更早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史诗 比<荷马史诗>和<圣经>更早 4000多年前,书写在十二块泥版上的 一部不朽的传奇诗篇 最新中文版本 根据楔形文字原文翻译 配以珍贵的史料图片 参考了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