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闭症日| “干细胞行动”:关爱自闭症儿童

本文首发自博雅干细胞,作者章台柳

专家审核: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李晶 教授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旨在通过多一点了解“孤独症”而呼吁人们对“身处孤独”的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期的、特有的、严重的精神障碍。自闭症的症状通常在患儿12-18个月时就有表现,但确诊却要在患儿24-36个月才能做出,有个别患儿甚至要到成人时才被确诊。

多一点了解“身处孤独”的儿童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大类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什么是社会交往障碍?就是患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链接。婴儿期对目光接触、声音、肢体接触等都没有期待或抵触。幼儿期不能对父母产生依恋,不能与同龄儿童正常交往和建立伙伴关系。成年后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什么是交流障碍?孤独症儿童常以哭或尖叫表达他们的不适或需要,表达自已意愿时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很少使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而且语言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形式和内容、语言运用能力均不同程度地受损。

那么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有哪些表现?孤独症儿童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但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瓶盖等,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体现在常常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线路等,并且常常会出现重复蹦跳、用脚尖走路等奇特怪异的行为。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自闭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虽然自闭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自闭症患者存在由于炎症反应改变和组织灌流不足所导致的神经损伤[1]。

自闭症患儿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循环功能受损或异常,导致组织缺氧、基础循环的灌流不足以及受刺激下组织灌流减少,这种灌流不足的区域常与功能密切相关。比如,在自闭症患儿中有颞叶特殊区域灌流不足的表现,而这部分脑组织与认知、社会交往以及语言能力有关。而通过比较自闭症患儿和正常儿童的尸检标本,发现在自闭症患儿的大脑皮质、白质,特别是在小脑中存在着神经组织炎症病变,且存在全身性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异常,即自身免疫参与自闭症的形成。

干细胞行动:推开自闭症治疗的新大门

目前临床对自闭症的治疗手段主要通过行为干预,特殊教育训练,家庭治疗计划促进患儿的语言发育,改善患儿行为,提高杜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和学习技能,通常情况下是不建议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的。

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具有治疗自闭症的潜能,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抑制炎症、免疫调节功能,或可治疗自闭症儿童的免疫系统异常。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自闭症能够改善患者的行为,并且初步证实了安全性,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

32名自闭症患者进行鞘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 91%的病人自闭症评估量表得分显著提高,62%的病人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得分显示症状严重程度明显下降,96%的病人整体病情有所改善。而且,试验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鞘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一个25岁成年男性自闭症患者的案例也显示[3],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专注能力、注意力、静坐耐力、睡眠、眼神交流、社交和记忆等方面均得到改善,并且,PET扫描显示脑补代谢低的表现有所改善。移植过程没有引发严重的副作用事件。

近期发表的论文也显示[4],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给8名自闭症儿童带来了疗效,并且整个治疗过程是安全的, 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

该临床研究中,受试者每12周接受3600万剂量的间充质干细胞静脉回输移植,并在治疗完成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8名受试者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以及自闭症治疗评估检查表得分在治疗后明显降低,并且这8名患儿的自闭症状类别都降低到较低级别。研究者认为,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重复剂量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且展现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根据clinicaltrial.gov记录,共计19项干细胞治疗自闭症的临床试验登记在册,其中6项的状态为已经完成。利用干细胞治疗自闭症的灌流不足和免疫异常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展望

干细胞具有治疗自闭症的潜能,当前的临床数据已经显示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长期效果还需要通过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探索和验证。希望社会和自闭症研究项目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让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们尽早研发出治疗自闭症的干细胞药物来。也希望人们在生活中能给予自闭症群体更多的关心和爱,让自闭症患者鼓起勇气对抗病痛。

参考文献:

1. 宋秀军,何蕊,江其生.干细胞治疗小儿自闭症研究进展(文献综述)[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01):55-57.

2. Sharma A, Gokulchandran N, Sane H, et al.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herapy for autism: an open label proof of concept study. Stem Cells Int. 2013;2013:623875.

3. Sharma A, Gokulchandran N, Sane H,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ellular therapy in a case of adult autism spectrum of disorder. Int Biol Biomed J. 2018;4(2):98–103.

4. Riordan, N.H., Hincapié, M.L., Morales, I., Fernández, G., Allen, N., Leu, C., Madrigal, M., Paz Rodríguez, J. and Novarro, N. (2019), Allogeneic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Children: Safety Profile and Effect on Cytokine Levels.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8: 1008-1016. doi:10.1002/sctm.19-0010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