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画像多为鞋拔子脸?并非清朝有意丑化,而是儿子朱棣着意刻画的
在现存的皇帝画像中,朱元璋有两幅面貌截然不同的尊容。在某些画像中,朱元璋长着一幅端庄紫脸膛,黑短须,面庞丰圆,英俊沉稳;但人们却对他另一幅画像上的长相更加印象深刻。在民间普遍流传的朱元璋像上,朱元璋长相十分怪异之长脸丑像∶额头、下巴、两颊突出,立眉深目,胡须浓密,隆鼻如蒜,拱嘴如猪,脸上布满了麻点,是一幅不折不扣的'五岳朝天'之尊容。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朱元璋画像除了北京博物馆中所藏的13幅外,在民间也有大量收藏。但朱元璋的长相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长脸丑像。
比较权威的朱元璋肖像画,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一件和乾隆御制本这三件。这三幅朱元璋肖像都为异形像,但构图、服饰和人物面部细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台北故宫本上,朱元璋的帽子为黑色,左右两侧伸出两只兔耳状黑色装饰物,下颚的胡须分置两侧,脸上和鼻翼的黑痣密密麻麻;乾隆御制本上,朱元璋的头上没有戴帽子,而是用蓝色的头巾缠绕在头上,且面部完全无胡须,除左眼下端有两粒黑痣、鼻翼及额头上有数粒外,面部均无黑痣。国博本上朱元璋的帽子为黑色,没有任何装饰,朱元璋的鼻翼两侧、下唇之下和下巴上有胡须,耳垂下有两撮毛发,脸上虽有黑痣,但数量不多,额头及耳垂上也并无黑痣。
正像
上述两类不同的画像,早在明清两朝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万历年间张查写了一篇《疑耀.高皇帝像》,上面对朱元璋的相貌也提出了质疑∶'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公邸中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清人赵汝珍《古董辨疑》也说∶'明太祖朱元璋传世之御容有二∶一为温文儒雅,五官端正者;一为雄豪奇伟,深目长颊者,二者皆常见之。'
朱元璋异相的由来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发迹,他的相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元璋在往濠州投靠郭子兴时,被守门的义军抓住,怀疑他是奸细,捆了去见郭子兴。郭子兴见朱元璋相貌奇异,亲自解开绑绳,将朱元璋收为账下亲军的十夫长,这才使朱元璋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民间版本
郭子兴是朱元璋的妻子马氏的义父,他在准备把马氏嫁给朱元璋时,也与自己的老婆商量过。当时郭子兴对妻子张氏说:“此异人也,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明史》是清朝修的,关于朱元璋长相的故事,很多地方参考了《天潢玉牒》一书。《天潢玉牒》是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内阁学士解缙编撰的,记载了许多奇异事件,本意是为朱棣篡位寻找“天意”方面的证据。
朱棣篡位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地位,一直强调朱元璋对自己有传位之意,并不断美化朱元璋。永乐十一年,朱棣建孝陵神功圣德碑时,就在碑文上着力刻画朱元璋非凡的外貌:“龙髯长郁,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
历史学家复原图
朱元璋当皇帝前,并没有什么“奇骨”,这一点在永乐时期许多人都是知道的。所以《明太祖实录》便为朱元璋的”奇骨“寻找到了一个依据:“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奇骨“,是晚上做梦时,梦到神仙把一块玉壁放在他脖子里,然后长成的,是上天的旨意。
朱元璋奇特的容貌特征,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明太祖实录》利用相术原理构建出来的。事实上朱元璋的奇貌,是由明朝统治者授意官方史书完成的,经过《明太祖实录》反复渲染,朱元璋才得以”望之如神“。
朱元璋形像变化过程
明史专家倪方六在他的《朱元璋相貌疑云》中提出,从遗传的角度看,明朝诸帝均无异形像,长相都与朱元璋的标准像差不多。所以说,真实的朱元璋与标准像不会差得太远。倪方六先生认为,明朝帝王肖像画存在写实、美化和异化三种类型,尤以朱元璋肖像画为甚。
胡丹在《“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中,引用大量史料论述了朱元璋画像的演变过程:“在明代中前期,朱元璋相貌已由奇貌发展为奇骨,却还未化作一副猪龙之形;但到了嘉、万年间,已完成龙形虬髯的转化。在朱元璋新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追求自己的真实,并积极互动,从而在特定的叙事框架中形成一个奇异多变的朱元璋形象。”
第一个提出朱元璋长得异于常人的是郭子兴。在《明史-郭子兴传》中,提到郭子兴的父亲是一名以卜筮为业的术士,因此郭子兴也颇通相术。既然郭子兴颇通相术,那他“奇太祖状貌”便不是胡说的,而是根据中国的相术进行分析判断后得来的结果。郭子兴也曾为马皇后相过面,断定”此女当大贵“,所以才有了将马皇后嫁给朱元璋的举动。
《明太祖实录》通过郭子兴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相面,为朱元璋当皇帝做好了前期的理论准备,而采用非常手段当上皇帝、且本人也信奉相术的朱棣,为了服从自己利益的需要,对父亲的相貌也有意的进行了”整容”。
颇受朱棣信任的明初相面大师袁珙之子、尚宝司少卿袁忠彻编纂过一本《古今识鉴》,上面便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朱元璋尚未发达时,有一个叫铁冠的方士对他说道:“天下扰攘,非命世之主,未易安也。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即受命之日也,应在一千日内。“
大家注意,《古今识鉴》中“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的描述,与传世的朱元璋异相已经颇为相似。天地象征人的额头和下巴,天地相朝是形容额头和下巴能够相互看到,也就是通俗说的”鞋拔子脸“。这名名叫“铁冠”的方士,只不过是袁忠彻的借用,实际上这段话是袁忠彻本人在朱棣的授意下,以相术理论为依据写出的。
宫廷画师如何画帝王肖像
我国最早的肖像画产生于商代,相传商王武丁梦见一位叫傅说的圣人,随即命画师画出相貌,然后派人在奴隶群中找到了傅说,并任命他为相。孔子认为帝王像的功能正如明镜能察形,往古而知今。所以古代帝王肖像画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皇帝是天子,即天帝之子。给皇帝画像,既要与本人面貌相近,更要体现出皇帝'真龙天子'的神韵。也就是说'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天、日、龙、凤等形象,都是皇帝肖像中常用到的,'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几乎成了所有中国皇帝共同的相貌特征。
明朝是专制主义皇权发展的顶峰,朱元璋炮制过史无前例的'画狱',在画家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震慑力。明朝的宫廷画家由太监统一管理,地位不高,面对朱元璋这样一位专制淫威的皇帝,根本无法深入观察他的形貌和内心。
明初宫廷画家王发在《书画传习录》中,道出了为皇帝作画之难∶”写真固难,而写御容则尤难,何者?皇居壮丽,裁座尊严…又复凛天威于咫尺,不敢瞻视,稍纵而为之,上者斯时亦严乞正心,不假频笑,画者之已慑而气已索矣,求其形似已足幸免于良,何眼更计及神似耶?“
朱元璋影视形象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明代宫廷画家笔下的帝王形象大都流于程式化,很少有生动的情态,清一色全是正襟危坐,矜持肃穆。
明代宫廷画家张翰曾为朱元璋画过肖像,虽然他的作品并没有保留下来,但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记载:'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同。'由此可见,朱元璋也许不俊,但绝非民间那种奇异的长相。
朱元璋相貌的意蕴
清朝人对朱元璋的相貌也很好奇,有着很多传说。
朱元璋影视形象
有说朱元璋起事时,民间谣传弥勒佛将下凡拯民于水火。朱元璋故意将'神其形、怪其状'之疑像广布民间,附会流言,证明自己是上天下凡的真命天子。也有说朱元璋登基后,生性多疑,经常微服私访,为防人识破真像,暗中窥伺行刺,遂请画工图绘疑像,广为流布。这些民间传说当然没有多少可信度。
明史专家们普遍认为,朱元璋像那幅广为人知的中年坐像立轴,才是他的真容。在这幅画上,朱元璋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同”。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与他长得很像,但史籍中关于朱文正相貌的记载,并没有丝毫怪异之处。异相中的朱元璋,一张鞋拨子脸,满脸麻子,这幅异相的广泛传播,是朱棣个人生性和主观意愿驱使下的结果。
朱棣篡位后,对明朝开国历史进行了重塑,使得洪武朝的异人与异迹骤然增多,与朱元璋有关的各种圣瑞与“神迹”的传说有如井喷,一个神化、传奇的朱元璋破土而出。朱元璋的容貌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
当然,朱元璋异像在民间广为传播,还与他的生平事迹有关。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的传奇经历,被人们 用两幅画像来代替了。丑像象征着贫贱、和尚、乞丐,俊像象征着富贵、天子、皇帝。
朱元璋的劣迹,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到处可见。从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到大兴'文字狱',官方与民间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两极,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朱元璋的形象∶圆脸俊像是官方、正史的化身,长脸丑像是民间、野史的想象。
朱棣
当然,二者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它们是积极互动的。朱元璋相貌之变,发轫者正是官方,但相貌如何继续演变,却成了民间的自由创作,超出了官方的控制。
明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国势日衰,人们更加怀念朱元璋“扫孽胡而握汉统”的开创之功。明代方术之风甚盛,通过相貌特征来研判人之祸福休咎,在群众中有着非常坚实的根基。在此语境之下,朱元璋的面孔在变形中愈放愈大了。
总结
朱元璋的圆脸俊像,是明朝宫廷画师美化朱元璋、美化大明王朝的作品,用于太庙、奉先殿的供奉、祭祀。而10长脸丑像,既有元末明初的原创,亦有明代以后、乃至清人的仿作,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既有最初为朱元璋低微身世进行神话、装饰,以又掺杂了朱元璋称帝后恩威莫测、多疑嗜杀的性格。
我们今天也无须钻牛角尖,来考证孰真孰伪。因为这两类不同画像,已经升华为人们认识朱元璋的文化符号,是不同利益者、不同历史观看待朱元璋不同相貌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