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黄维曾到西柏坡一游,女儿黄慧南回忆:我爸爸就没到过西柏坡

前言

“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打败了,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1975年10月,原国民党军十二兵团中将司令黄维特赦后,特意到西柏坡去,看到了当年中央军委指挥战役的四间简陋的小平房,不由得发出一声感慨。

要说起来,自黄维被俘那天起,自始至终一直抗拒改造,如今已经过去了30多年,岁月荏苒,年华逝去,似乎在西柏坡这番感慨,也符合黄维的心境。

不过有些意外的是,黄维到西柏坡这段经历,似乎只见于网上传播,不见任何文字记录,就连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也没有任何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证明,黄维是去过西柏坡的。

2005年3月,黄维的女儿黄慧南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提到过一句:

“我爸爸就没到过西柏坡。”

“去年我也是第一次到西柏坡。”

“将军决胜岂止在战场”

1948年12月15日,被中野、华野团团包围的国民党军十二兵团在双堆集全军覆没。

十二兵团的指挥机构,除了兵团副司令员胡琏等人侥幸逃脱外,大部分的将官均被我军俘虏,其中也包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

据黄慧南回忆称,陈诚之子陈履安告诉她:

“(突围时)胡琏把一辆最新型号的坦克给了黄维,就是这辆从未启动过的新坦克半路上却出了故障,而胡琏乘坐的旧坦克却没什么事。”

与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不同,自打黄维被俘那天起,就十分抗拒改造。

图|黄维与蔡若曙结婚照

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后,还有杜聿明集团被围在陈官庄,中原野战军联络部长杨松青动员十二兵团一部分被俘的将官联名写劝降信给杜聿明,八十五军参谋长陈振威写好了信,让众人签名,只有黄维不签。

一个新闻记者前去采访黄维问他:

“你为什么不早些投降?”

黄维大怒,拍案而起喊道:

“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军。我为什么投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我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就在黄维决心抗争的时候,也完全没有想到,在外面他的妻子蔡若曙正在焦急的探访他的消息。

1948年夏,黄维带着全家一起在庐山上避暑,忽然得到蒋介石的命令,要他火速到武汉报道,黄维即辞别妻子,孤身一人赶赴武汉,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蔡若曙已经怀孕9个月,即将临盆。

黄维已经8年多没有亲临一线战场作战,而蒋介石却要他出任十二兵团司令,就连黄维自己也认为这事儿有些难办,甚至多次请辞,蒋介石都不允许,理由也很简单,这么庞大的兵团,派系争斗如此严峻,非得有一个资历雄厚的人镇场子不可。

黄维不是最恰当的选择,可蒋介石已经别无选择。

就在蔡若曙焦急的等待丈夫的时候,却传来了“徐蚌会战(淮海战役)”黄维全军覆没的消息。

比黄慧南大十几岁的姐姐黄敏南回忆称:

“那个时候妈妈很着急,听说爸爸战死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对于外面的情况,黄维是不清楚的,他此时已经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他或许想起了还在双堆集时,曾经组织全军一起看了电影《文天祥》,他也决心要像文天祥一样“忠臣不事二主”。

图|淮海战役

黄维认为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完全就是因为一个原因——打了败仗

严格来说,国民党统治的失败,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军事失败,而是由多重的失败构成的,黄维对这一点认识并不清。

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是,黄维即便是在功德林时,每天摇杆依旧是挺的笔直,将军风范丝毫不失,而且还留起了胡须。

“在国民党时期留的胡子,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剃掉。”

由此可见对黄维的思想改造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这样的人,还是用亲情感化最好。

蔡若曙携全家回到大陆后,后来凭自己的能力考上了上海图书馆的工作。虽然说是身为战犯的家属,但是周围的邻居大多友善,对他们也很宽容。

1956年,蔡若曙第一次到功德林见到了丈夫黄维。

临行之前,蔡若曙特意让9岁的小女儿黄慧南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黄慧南当时年幼,也丝毫不明白为什么要照这张照片,后来才明白,这张照片是给父亲看的。

黄维看着小女儿的照片,眼中满是温情,可面对妻子和女儿的劝说,却又板起了面孔。

图|蔡若曙与女儿黄慧南合影

到了1959年,蔡若曙得到消息,黄维有可能被特赦,结果等到了那一天,特赦的名单上却没有黄维的名字。

连续的刺激让蔡若曙精神大受打击,以至于终身为精神疾病困扰,而黄维1975年特赦后,对于妻子的异常行为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导致蔡若曙身亡。

当年功德林大多数将官,在被俘后妻子要么与之离婚,要么音讯全无,对于蔡若曙能够等他出来这件事,黄维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原本如此容易到手的幸福,黄维却并不显得如何珍惜。

对女儿的歉疚

黄家姐妹后来了解到,原本1959年特赦,黄维是有可能被列入第一批名单中的,可由于他始终抗拒改造,认罪态度也不好,最终没能获得特赦。

不过,这也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相比于家里几个兄弟姐妹,在黄慧南的人生成长阶段,父亲这一栏就是空白的。

由于自幼就和姨夫黄崇武生活在一起,黄慧南甚至疑心姨夫才是自己的亲身父亲,黄崇武的父亲黄梅兴也是黄埔一起毕业,和黄维等人是同学,后来牺牲在淞沪战场上,黄维对黄崇武始终很照顾,后来黄崇武与蔡若曙妹妹蔡维勤结识成婚,因此两家人关系比较亲近。

图|黄维晚年全家福

黄慧南第一次见父亲,是在1965年。

当时正上高二的黄惠南突然被教导主任叫了出去,并告诉他:“你父亲来了,现在住在锦江饭店,你去看看他。”

“我不去”

黄慧南的第一反应之大,出乎人的预料,后来回忆起当年这一面,黄慧南本能的感觉到“自己与这个人是不搭的”,再说还有姨夫黄崇武的照顾,黄慧南认为自己从小并不缺少“父爱”。

好说歹说下,黄慧南去见了父亲一面,与想象中的面目狰狞不同,黄维异常的和蔼,拉住她的手问个不停,这也是黄慧南第一次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温暖。

只不过,从感情上来说,黄慧南对父亲并不亲近,甚至也不关心他来上海能呆多长时间,毕竟黄维在黄慧南过去十多年里,始终是缺失的。

或许在黄维的心中,对于女儿也是愧疚的。

在那个通信频繁的年代里面,黄维每封信中都要提到小女儿的情况,因为他知道小女儿的身体情况不是特别好,所以每次都要问一问。

蔡若曙与母亲会给黄维寄一部分钱用于开销,黄维自己舍不得花,又都寄了回来,信中说明“给女儿治病用”,黄慧南对这件事印象十分深刻。

图|黄维老照片

1975年3月,黄维特赦后,住到了前门饭店,蔡若曙、黄慧南得到消息以后,连夜赶往北京。

黄慧南特别提到了一件小事:

“爸爸一直对我有歉意,他住的是一个大套间,他要工作人员在他那里放张床,要我住在那里。”

原本黄维是想携家眷回江西老家去了此残生,后来因中央批示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就留在了北京定居。黄慧南一家也搬到了北京居住。

黄维心里很清楚,因为自己的问题,黄慧南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黄慧南吃了不少的苦。之所以身体不好,也是因为这些缘故,黄慧对这个女儿特别在意。

黄慧南陪伴了父亲的晚年,对他晚年的事情也了如指掌。

黄维是不是一直顽固?

经常会有人问黄慧南,黄维晚年是不是一直顽固?黄慧南认为,父亲并不是“顽固”,而是较真。

网上的故事中,常有黄维特赦后到西柏坡去的事情。还曾在现场感慨。实际上这个故事来源于阎涛于1988年创作的纪实小说《东行漫记》,还提到了张治中、傅作义也曾随同前往。

据事实考证,张治中、傅作义均在1975年以前病故,压根也不可能在1975年随黄维一起到西柏坡。

图|1975年黄维特赦

2005年3月,黄慧南在接受采访时,还被问起这件事情,黄慧南坦言:

“我爸爸从来就没有去过西柏坡,去年我也是第一次到。”

有不少人考证后,得出结论,人们很有可能是把黄维到延安的事情和去西柏坡的事情给混淆了。

黄维去延安是在1975年6-7月间。

原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管教刘家常曾与黄维十分熟悉,1999年曾出版了一本纪实丛书《最后的选择-国民党名将黄维特赦前后》,书中提到了这一事件的经过。

1975年6月,有关部门组织政协委员到外地参观,黄维也曾参与,书中提到了黄维去的几个地方,并且还提到了一段黄维在延安时候的感受。

“想到几天在延安的参观,看见毛主席、周总理解放战争以前住过的窖洞,那是何等的艰苦之所!可共产党就是在这样困难这样清贫的条件下,硬是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指挥军队、率领人民,创建了新的人民政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虽然黄维没有到过西柏坡,可能够有这样的感慨,也算是不易了。

图|廖运周

黄慧南说父亲爱较真,晚年黄维也坦诚:

“我这个人思想转变比较慢,其原因就是我得看事实,没有事实摆在我面前,我是不会轻易认输的。”

另外有关“爱较真”这一特性,黄慧南还提到一个故事:

“上世纪80年代,要出一本以国军将领看淮海战役的书,找到当时曾任高级指挥官的黄维,黄维却说要是以国军的角度来看,书名中就不能叫淮海战役,而是应叫徐蚌会战,当黄维得知自己建议未被采纳时,他拒绝动笔,最终书名下方多了一小行字,台湾称徐蚌会战。”

说起来,淮海战争一直是黄维的心病,即便就是与人谈论起来的时候,也不愿意多说,尤其是提到在双堆集被俘的事情后,就更是要恼火,黄维虽然输了这一战,但骨子里仍是不服输。

黄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胜败乃兵家常事,徐蚌会战,输在杜聿明指挥失误。”

也因淮海战役的关系,黄维最不想见的两个人:一个是郭汝瑰,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中将作战厅长;一个是廖运周,时任八十五军110师师长。

图|郭汝瑰

淮海战役失败,黄维一恨杜聿明指挥,另外最恨的就是这两个人。

可偏偏又不能不见,这就让黄维十分苦恼。

有一次酒会上,黄维碰到了廖运周,一见面就起冲突,黄维牙关紧咬,青筋暴起,旁边杨伯涛(十二兵团十八军军长)也火上浇油,文强赶紧上前劝阻,即便如此黄维仍愤愤不平:

“这个廖运周,把我的部队都送掉了,没他,我还不一定败呢!”

“不要在这个时候骂人家。”文强在一旁忍不住地劝:

“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恩恩怨怨不要总是放在心上,付之一笑就对了么。”

“你付之一笑,我笑不了。”

总而言之,黄维对国民党,依旧还有一定的情感,尤其是蒋介石、陈诚对他的赏识,黄维都铭记在心里。

在文史馆工作时,黄维看到一篇资料上写着“陈诚告密害死了邓演达”,黄维看后非常气愤。

为了批驳这个观点,黄维查了不少资料,还访问了许多的亲历者,往常黄维从不与人联络,就是为了写文章澄清这件事。

图|1986年在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沈醉与文强合影

研究“永动机”,灵感从何而来

说到研究永动机这件事,一个普遍的看法是,黄维抗拒改造,故意研究这些没用的东西。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永动机确实是没用的东西,可在黄维的眼中,却是心灵的寄托。

黄维和女儿黄慧南说起过研究“永动机”的灵感来源:

“那是爸爸被俘后在河北井陉关押时,他住的茅草房外面有一口井,天天看人拉轱辘提水,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重力变为动力,让轱辘一直转下去有多好,如果成功了,那也是造福人类的一项发明了。”

不过,基本上稍通文化知识的人都清楚,永动机不过是个梦想,毕竟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没有损耗是不可能的事。

图|黄维研究永动机

黄维除了想要造福外,多多少少肯定也有抗拒改造的意思,只是他执拗的性格,不愿多谈而已。

为了帮助黄维改造,许多的工作人员都倾注了极大的耐心,黄维思想上虽然依旧很顽固,却也并不是那么油盐不进。

1965年,也就是黄维第一次见到女儿黄慧南的那次,还跟随其他的战犯一起到各地参观。

这次参观对黄维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观,后来和女儿见面时,黄维还兴奋的和女儿说起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在参观杭州时,对杭州的城市建设赞不绝口。

“以前国民党想做但是没有做到的事情,共产党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黄维的思想也因此而一步步的好转。

没有事实摆在面前,黄维是不会轻易认输的,可一旦让他意识到错误,黄维的改变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不少人认为黄维书呆子气,不近人情,是导致蔡若曙悲剧的原因之一。

图|黄慧南晚年

可事实上黄维与蔡若曙是自由恋爱,两人对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黄维被俘以后,蔡若曙不离不弃,生死相随。而黄维同样对妻子感情至深。

1976年,72岁的黄维听说蔡若曙落水后,不顾自己不会游泳,“扑通”一下跳进水里,结果被淹,还是周围人把他给救上来的。妻子的去世给黄维造成很大的打击,回来后大病了一场。

晚年的黄维致力于祖国两岸和平统一的事业,还曾给在台湾的老同事写信:

“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黄维还曾多次同故旧谈起沟通两岸关系:

“趁我生活尚能自理,神智亦还清明,一定要为和平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献出绵薄之力,如不能达到此目的,我会引为终身遗憾的。”

由此可见,黄维也绝不是像外界那样传说的那种“至死也没有改造好”

图|黄维为伍化霖团副申请烈士的报告

1989年3月,黄维在即将赴台前夕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很多人都说是激动难耐,急于会见故交。

黄慧南认为,父亲之所以突发疾病去世,并非是因为过于激动,而是过于劳累。黄维生前是很期盼祖国两岸和平统一的,为此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黄维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还复杂,从一个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再到阶下囚,晚年获得新生。

“蒋某人对我有知遇之恩,陈诚对我恩重如山,共产党待我也不薄。”

黄维这句话,也是他一生中,最真实的写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