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祖国好·家乡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屈文芳作品
乡 愁
屈文芳(河南)
离开家二十多年了,城里的车水马龙,热闹喧嚣让我常怀念故乡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田一路,那些记忆不因时间而消磨,那些美好不随岁月而黯淡,那是心中化不开的绵绵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条河流。我的家乡在豫南,村子不大,东边有一条自南向北的河。每到盛夏,河边有杨树柳树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绿树成荫,鸟儿在树枝上欢唱,柳树在岸边起舞,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河水清澈,鱼儿自由。那时候没有自来水,除了村中的一口老井,河水便是唯一滋养乡亲的原始供给。
清晨天刚蒙蒙亮,陆陆续续就有人端着一家人的衣服前来洗衣,刷子的唰唰声,洗衣棒的敲打声,和着女人们清脆的谈笑声,你在被窝里掐死个跳骚,他在谁家的菜园子偷个豆角,家长里短,新闻八卦,伴着前来饮水的串串牛铃声,组成了一曲清晨的交响乐回荡在河里哗啦哗啦的流水里。
快到中午人少的时候,河水安静下来,我们就去捉鱼,罩蚂虾,或者停下来和鱼儿嬉戏,把脚伸在水里一动不动,不一会就会有很多小鱼排成排的啄你的脚,有鲫鱼、蚱虰,蚂虾水鮀车,痒痒的,舒服极了。
那时候没有电,每到夜晚吃完晚饭,村子里就开始沸腾了,拿着手电,成群结队吆喝着去河里洗澡,孩子们叽叽喳喳,女人们嘻嘻哈哈,男人们总是悄悄无声生怕泼辣的媳妇们们发现换来各种戏骂。流淌的河水是温润的,我们的身心也是自由的,调皮的孩子湿着身子躺在沙滩上肆无忌怠的翻滚,沙子沾满全身不易发现,惹得大人不停的喊,不停的找,甚至换来一顿毒打。
有时山洪爆发,河水猛涨,我们就和大人一起看河边的庄稼是否被淹,河岸是否冲垮,,有时看到从上游飘些树枝,南瓜,甚至还有在洪水中只露着小脑袋的水鸭惊慌失措的顺流而下。
最有意思的是过搭石桥,所谓的搭石桥就是用或大或小的石头或砖头,不是固定的摆放的,家乡有句俗话:紧走搭石慢过桥。也就是说由于不固定踩在上面难免是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着走着不能突然止步,如果身子不平衡那一定会掉在水里,清波荡漾,人影绰绰。虽是一个搭石桥,它是去田间地头,联系着村与村的故乡的小路。
灵动的河流是我记忆里的一帧图画,没有浓墨重彩,但简单而厚重。
长大后,乡愁是一条公路。我们村子到镇上有十多里的乡村公路,这条路是我们出村的必由之路,很窄,最宽处只有二三米,仅能容一辆大车通行。那时候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管理,仅是发动沿线的各村群众翻修,先是拉土填,然后再铺一层沙子,根据各家的人员不同而分的路面也不同,但有的是孩子多劳力少分的又多,所以干起来就会偷工减料,不统一就不会统一结果,没有所谓的验收,反正路面上不再是原来的路面就算完成的,导致路面坑坑洼洼,粗糙不平,有时候起风了或过车了,尘土飞扬,吹得满脸灰尘,上初中那会,去镇上上学我们是骑自行车,一到下雨,道路泥泞,每走一步脚都会陷入泥浆里拔出来都很吃力,衣服和裤子上沾得都是泥巴,自行车只能推着走,遇到稀泥巴糊自行车轱辘在泥巴里面转圈推都推不出来,并且走一段还得用棍子投投自行车车条里的泥巴,不然就推不动了。到了晴天,骑着自行车也只好找车辙子走,不然就会摔倒那是必然的。
后来有了电动三轮车,由于交通不发达,有眼光思想敏锐的村民就做起了拉客生意,我们这一带的出行就方便多了,车老板为了多拉人就在车帮上装了木板来加宽车的空间,坐在上面在高低起伏的乡村小路上奔跑,像是座花轿,颠簸得厉害,弄不好被磨得青一块紫一块,由于人多车少能挤上车算是不错了,那感觉是痛并快乐着,一辈子都忘不了。后来到郑州上学,每次回家由于交通不便必须得赶到天黑之前到镇上,不然就没有车就回不了家,那个时候盼望着能有一条水泥路变成了奢望。
近年来,随着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落实,农村也实现了村村通,我家到镇上的这条公路也变成了水泥路,道路两边种了许多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到一个村还有路标,虽没有城里的霓虹闪烁,但却照亮了回家的路,缩短了因交通不便而不能回家的距离……
到了现在,乡愁是一缕电波,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母亲今年七十岁了,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人,母亲的小时候姊妹多上学上到五年级,接着就随村里的宣传队跟着大人学唱戏,听母亲说她唱得好被外地的剧团挑中,母亲因为想家就偷跑了回来,和爸结婚后再也没有登过台,相夫教子,农耕劳作,没能成为专业演员变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但也是唯一爱好!母亲对唱戏的痴迷是全村人都知道的。那时候穷,拉弦子要饭的人多, 母亲就跟着人家唱一家又一家,母亲的嗓音很好,一颦一笑,夹杂着手势,我们小不懂母亲唱的是啥,只知道热闹,跟在人群里吆喝表示唱得好吧,清楚的记得母亲无论是在厨房里做饭,打扫院子,河里洗衣、还是田间干农活,母亲情不自禁戏不离口,并告诉我哪段是河南豫剧的名段,比如《朝阳沟》《大祭桩》《三哭殿》《打金枝》《李铁梅》等等那戏词母亲记得一清二楚,母亲说因为唱戏她又认识了很多字,她比同龄人看上去年轻,或许那是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最好的表达吧。
1999年左右河南戏曲《梨园春》节目很盛行。母亲来郑州看我,我一直知道母亲有爱唱戏的爱好,就带着母亲报了名,在海选时候的时候,母亲在偌大的演播厅唱戏还是第一次,由于紧张,掉板了,没有通过,但母亲很开心很自豪,她说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不知道河南电视台的门朝哪呢,其实我知道母亲为这次来参赛了却了她多年愿望!
这么多年来,母亲爱唱戏,父亲一直都很支持,我们从小到大,父亲是母亲始终不变的观众,我们兄妹都成家了,父亲走了,母亲却沉默了,忙着给孩子们带孩子,孝顺的弟弟为提高母亲的精神生活,就给母亲买了一台老年唱戏机,这下可把母亲给高兴坏了,像个小孩似的,都是新奇。母亲在带孩子之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捣鼓那台唱戏机,带出的孙子孙女也都会唱上一两段。
母亲老了,多年的农村生活母亲习惯了土地的味道,不愿意到城里去住,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我常说我连个背心都不是,因为远嫁不常回家,只是时不时的打一电话,通过电波来了解母亲,对儿孙或牵挂,或嘱托,或表扬又或是数落,亦或是听戏唱戏与否。因为这是母亲的全部世界。爱不说,每接到电话,你我心中同样有触电的感觉,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岁月往事就像一杯香醇的咖啡,苦涩里缠绵着香甜的味道,一沉一荡,温润了回忆……
【作者简介】屈文芳,女,汉族,44岁,出生于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驿城区板桥镇夏庄村委北咀头村,毕业于郑州大学,开朗自信,乐观向上,喜爱文学,现在许昌从事会计工作,常在公司年会上创作诗歌朗诵等作品,获得多次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