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狗

今天有个陪读妈念叨说旅行社有广告宣传“莒国古城一日游”。
我说我还没去过,等那小子开学后我回娘家住下,看古城夜景。
陪读妈惊讶地问:
孩子开学前不带他回姥姥家看看?
我连忙说去去去必须去,免得落下“对姥姥姥爷不重视”的口舌,并开玩笑说去堵住姥姥姥爷的嘴。
几个妈妈不约而同会意地笑,其中一个说:
要不以前人说外甥是姥姥家的狗,吃饱了就走......
“外甥是姥姥家的狗,吃饱了就走”,这句话我记忆尤为深刻,因为我的姥姥以前就常这么说我们。
姥姥这么说是嫌我们去她家时总是来去匆匆,她还没亲够。
按照我姥姥“亲够”的标准,我们最好在她那两间不够宽大明亮的小屋子里住下跟她生活一段时间。
但我想如果那样,她更舍不得我们离开。
我姥姥亲孩子。
因为她一生就生了我妈一个孩子,她视若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百依百顺。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姥姥就生了一个孩子,而且是个女儿,我姥姥遗憾终生。
“要是有个儿就好了”,这是我姥姥挂在嘴边的一句常话,虽然周围的老太太都羡慕她的一个闺女顶一堆儿子的孝顺。
我姥姥想有儿子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有儿就有孙,那样就可以跟儿孙住一个村里住在隔壁最好一个院子里,能天天看到儿孙。
不像外甥这些“吃饱了就走的狗”。
因为习俗,过年过节的时候理所当然地去奶奶家,所以没有儿孙的姥姥便会冷清和寂寥,很有可能会偷偷掉眼泪。
回想年少时的岁月,姥姥对我们的好是百分之百的,而且是数倍于我奶奶的。
我奶奶因为有一大群儿孙,所以做到“雨露均沾”不易。
即便是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我们还是觉得奶奶家才是自己的家,因为那里的亲属都跟我们一个姓。
生活在传统中的姥姥,自身也是传统的维护者,她从不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哪怕提一句“在姥姥家过年”。
看着欢天喜地去奶奶家的我们,或许会对我们这些没良心的“外甥狗们”生出丝丝缕缕爱而不得的嫌隙。
然而,一旦再次见到她的“外甥狗”们,她所有的情绪便只剩下了一种:
欢喜。
欢喜得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搬出来,让“外甥狗”们享用。
姥姥总是带着近乎讨好的情感“捋乎”这些“外甥狗”,竟反而惹得这些年少不懂事的“外甥狗”有些嫌弃,嫌她不像奶奶那样霸气。
我可怜的姥姥没学过心理学,她肯定不懂人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把自己全部付出去爱别人不一定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姥姥总是以她认为最好的方式爱着我们——倾尽全力。
我这个年少不识好歹的“外甥狗”每次跟着我妈去看我姥姥的时候,生怕我妈听了我姥姥的话,让我住下。
所以总是催着我妈快走。
我姥姥拄着拐杖站在街头送我们的时候,每次都要抹眼泪,我虽是“外甥狗”也禁不住眼眶酸。
那个画面,不知不觉已经牢牢刻在我心里了。
好在姥姥在去世前的那些风烛残年里,大多住在我妈妈家,极大地缓解了她对“外甥狗吃饱了就走”的焦虑感。
不过,后来姥姥再说这话的时候,大多对着我们的孩子们所说的。
姥姥替她的闺女说闺女的外甥:
外甥狗,吃饱了就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