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娟散文:水韵周庄
水 韵 周 庄
江南有多少条流水?不知道。只知道无数落叶一般的乌篷船密布在南方流水之上,轻灵而小巧,载不动乡思也载不动愁怨。
某日,看了王安忆写的一篇小说《我爱比尔》,里面的主人公阿三与美国人比尔之间的一段恋情始于周庄。照理,阿三和比尔式的爱情,应该发生在躁动不安的大都市,咖啡厅,宾馆,卡拉Ok舞厅,而宁静的周庄怎能生出他们那样的激情?于是细读王安忆笔下的周庄。寥寥数语,周庄就成了一首诗,一杯醇酒,你看:“等到夕阳来临,将那桥下的水染金,炊烟也染金,比尔就更走不脱了,他听见了唱晚的牧歌。”于是比尔和上海姑娘阿三流连忘返,各自留宿周庄。周庄的旅馆也像是明清时代的,有着板壁的结构。他俩推开窗,在黄昏里看着楼下沿水的街市,清明上河图式的……“黄昏的光线很细致的,连水波都勾出了细纹,丝丝缕缕……清晨,阿三一人出去转悠,见薄雾中有一个身影伫立,走近趣,那人转脸朝他一笑,原来是比尔。”于是,两人都有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心情。原来,周庄是可以产生爱的,周庄的爱是含蓄的,这含蓄源于周庄古镇的静谧,使人迷醉的诗一般的静谧!
然而当我带着恋慕之心踏上这座古朴小镇,却发现小镇已经不是戴望舒笔下的小镇,陈逸飞的一幅双桥图。这些年,静谧的水乡冷不防在一夜之间变作了举世瞩目的旅游热点。游客云集,车水马龙,那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数千甚至数万宾客,会战一般。
然而,周庄毕竟是周庄,“中国第一水乡”的金字招牌绝非浪得虚名,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秀色之大成者还是非其莫属的。
缘水而居的周庄人,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周庄大大小小的桥梁星罗棋布。这些古桥,传承着以往的历史,沉淀着古人的智慧。其造型宛如圆月,自然而不生硬,线条圆润柔和,给人以舒适感。拱桥两端皆住有人家并栽植垂柳、桂树等。傍桥临水,水、房、树、桥自然组合,意蕴深深,如诗如画。周庄的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站在桥上,几乎可以欣赏到周庄所有的景色——温柔的水道、别致的舟楫、古旧的街巷、典雅的楼谢。颇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周庄处在白蚬湖、北白荡、南湖、澄湖、淀山湖等湖的怀抱之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岛中之镇”。南北市河、后巷河、油车漾河、中市河,两纵两横,勾画出周庄“井”字形的轮廓,构成了因河成镇、依水成街的格局和户户人家尽枕河,条条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桥显古韵的独特的江南水乡风韵。
和苏州城相比,周庄人的生活保留了更多的水乡习俗,依然用河水洗衣淘菜。因而,周庄的河水远看碧绿碧绿的,近看却泛着菜叶和油污,恰似生活的本貌:不好看,却很真实。周庄最有名的当是万三蹄,万山蹄因富甲一方的沈万三而得名。沈宅,这座当年江南首富沈万三后裔的私宅,建于乾隆七年,七进五门楼,房屋百余间,相互连接,形成庞大的走马楼,为江南之最。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商人,他的出名似乎和大明皇帝朱元璋有关联。然而,他的发迹主要靠的是其勤奋和经商智谋。他始于垦殖,以农业起家,积累资本;再分财,继承了他人一笔不菲的财产,扩充家底;而后通番,通过门前的河道连接京杭运河而上下南北,过长江入大海,开始做起了内陆及海外贸易。至此,在商界纵横驰骋,很快成了富甲江南的巨商。
当然,正是朱元璋使其名声更大,其后的故事流传更广。据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明太祖朱元璋要修筑南京城墙,沈万三曾资助一万三千两白银,负责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工程。后来工程超支,他又捐出一万三千两。但朱元璋贪得无厌,命沈万三献出聚宝盆。沈万三不从,将银子运回周庄,藏在银子浜下,又携带聚宝盆远走他乡。朱元璋龙颜大怒,欲杀之。最后因众臣求情被没收家产长枷铁镣发配云南充军,直至客死他乡,他的灵柩后来被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底。
或许,沈万三至死也不明白自己的命运为何是如此结局?回望千年人流,触目旧世物欲,悠悠古今往事,谁人能解春秋?
如今沈宅大门上“百子献寿”、“西厢记”等戏文,美轮美奂的徽派浮雕还依稀可见,昔日高朋满座、金玉满堂的气派也可想象,只是“物是人非”,沈家的荣华早已被岁月淘去色彩,生生不息的只是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粗茶淡饭。周庄的老人都会讲几个关于沈万三的故事,语气却如周庄的河水一样平静:传奇只是传奇,与生活无关。
游了一下午,甚是乏累。于是提议:不如坐船夜游,怎么样?导游欣然答应。入夜的周庄,人影寥绰,我们上得乌篷船,船娘摇橹,环顾周遭,周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睡莲,又似镶嵌在淀山湖畔的一颗明珠,河道两侧屋檐衔接,粉墙黛瓦的临河民居依水而立,明清式的茶楼店铺鳞次栉比,曲折的廊棚不见尽头,水镇浑然融为一体。两岸楼宅之近可以细语相闻,一竿而搭。这时,觉出一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韵味来了。周庄的水不仅可以流过门前,还可穿过庭院。湖水潺潺,虽没有大海的善变,却有她独特的味道。河面上港湾分歧,湖河相连,鲁迅笔下的乌篷船是这里居家最常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改了用途——过去主要用来运粮载物,现在承载的多是往来的游客。
乌篷船是中国画中的水墨小品,有一种宋词意韵,与南方的戏曲最贴切。黄梅戏、越剧或锡剧,让人联想到青衣长长甩起来的水袖、白面书生单薄的对襟与青衫——乌篷船的性格就是书生式的羸弱,一种女性的阴柔。它静静停泊在月光下桥洞里,与农耕时代乡村女人在身段与气质上浑然一体,她们放在一起是如此和谐,她们本来就如此和谐地厮守了一代又一代,她们人生中几个柔情片断,都与乌篷船紧密相连,中国式的文人情感,大多也就寄托在乌篷船的剪影里,这便是一叶扁舟遁隐江湖。
彼此,船行水上,人不动而行;橹拨河里,浪不起却涌。摇橹的船娘腰身随之摇摆,运用自如,若柳随风。她约莫四十出头,依然风韵犹存。船行至酒楼之下时,楼上拨下大约是半杯剩茶水,溅入河里。船娘高声与楼主对语,意思是:小心下面有人呵。上面是一串连不迭的抱歉的话。一唱一答,一呼一应,如同妯娌对语,邻里问候。那种亲切,那种动听,那种渔歌唱晚、风行水上的韵调,非吴侬软语不能至也!
夜游兴尽,离船归舍。顷刻入梦,浑不知杨柳岸晓风残月。次日醒来,朋友说昨夜你梦话连连,扰得她难以入眠,直用玉腿揣我。我说,可惜我竟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