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好生,冬天不生病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杜牧《早秋客舍》
今天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古人云“一叶知秋”,这里的“叶”是梧桐树的叶子,据《梦粱录》记载,在宋代,宫中会将梧桐树植于殿下,等到立秋的时辰到了,太史官便穿礼服、执朝笏高声奏曰:“秋来”。立秋的到来预示着天地万物之气由春夏之生和长开始转入秋天的收和降,而梧桐叶能够最早感知到这种气机的变化,这就是“梧桐叶上得秋声”的由来。
清代的温病大家叶天士曾经帮助一产妇催生,药中加了一片梧桐叶作药引,疗效凸显,有人问这样用药的原因,叶天士说:“今天是立秋,梧桐叶落。如果不是这个时令,我就不用这个药了。”这就是大医的高明之处。观象授时、因时制宜都蕴含着中医的天人相应之道,如人能顺应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来生活和处世,又何来疾病困扰?
天地自然的一气变化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反映出来就是阴阳的变化,春夏为阳气用事,秋冬为阴气用事。如细分为五行,春夏是木火温升之气,秋冬为金水收敛之气,冬春与夏秋之交为中和之土气。
立秋处于夏秋交际,而仍在“三伏天”之内,此时春夏的木火之气温升达到极点,故人身的阳气因而也浮盛于体表和四肢,相对在里的脏腑之气偏于虚寒,所以民间有夏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
且因今年年运土气不足,一旦由于饮食不注意或虚劳过度,旺盛的肝气就容易欺凌不足的脾胃,常表现出腹痛、暴注下泻之证。
所以在这个时节,一要注意保护脾胃,饮食不可过度寒凉。西瓜、哈密瓜、冰镇饮料、海鲜刺身等生冷之物,皆伤脾胃,脾胃一伤,腹泻随来。二要注意饮食卫生,如坚持吃熟食,不吃长期暴露于炎热天气的食物,切开的瓜果应避免过夜存放冰箱。
即使出现腹泻症状,在未完善相关检查之前,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也不建议单纯使用止泻药,中成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寒湿泻可以选用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湿热泻可以选用腹可安等。
肺气通于秋,故立秋又是肺气敛降之始。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肺主皮毛,皮毛为人身之藩篱,风寒暑湿燥热之邪侵犯人体以皮毛首当其冲,故秋季是各种肺系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感冒、咳嗽、鼻炎、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皮肤病等。所以,秋天养肺是中医养生的关键。
由于立秋时节暑热未尽,空调使用的机会还是相当多,所以因为空调感寒出现发热咳嗽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数也是居高不下。如果调治失当,便容易损伤肺气。
很多时候寒邪的入侵都是发生在夜间,因为人在睡眠之中阳气内收,体表腠理相对疏松,抵御邪气的能力会比白天差,所以白天在比较冷的空调房可能会没事,但是晚上只要空调温度稍微不合适就极易中招。
针对空调感寒后出现的怕冷、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的风寒证,应该第一时间驱散风寒,李可老中医推荐的五虎汤、《伤寒论》的桂枝汤都可以选用。用药之后在没有空调的房间多穿一件衣服或盖上被子出一点汗,症状就会明显改善甚至消失,比起吃一般的感冒药要快速有效而且不会有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该方只适合风寒感冒初起的使用,如已出现高烧、咳嗽、咽痛之证,则并不完全适合,因此建议大家把握时机,尽早干预。
素体肺脾不足的小孩和年老体弱的长者,如容易频繁感冒,建议通过食疗调理:怀山小米粥。此粥即可达到肺脾肾三补,且又能作为寻常服食之物。
怀山色白而入肺、液多而不燥,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小米色黄入脾,性凉而不寒,符合秋气降的特点,所以此时喝小米粥更能养脾胃。以上两种熬粥,老少皆宜。看似普通的怀山小米粥(点击下图可购买优质道地农家黄小米),其实正是秋季食养的佳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