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118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118
中秋夜月
赢得儿童尽笑欢,盈盈露洗挂云端。一生几见当头满,四野哀嗷彻骨寒。楼宇难归风孰借,山河普照影差完。旧时碧海青天月,触绪新来未忍看。
【笺说】
写于1944年的此诗,是钱锺书先生《槐聚诗存》中第二首写中秋的诗。此前1940年有《中秋夜作》一题,是三首七绝,抒写是两地离别的相思之情。而此首与此不同,是月下的历史沉思与现实的人生哀痛,不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对人生人世的沉思与悲悯。
赢得儿童尽笑欢,盈盈露洗挂云端。
首联写道,赢得了所有儿童尽情的欢笑,清澈晶莹得好似露洗过似的,挂在云端。
上句的“赢得儿童”如何如何,是宋人常用句式,如苏轼《山村五绝》的“赢得儿童语音好”。钱先生这里开篇就说“赢得儿童尽笑欢”,当然是指中秋节日赢得小孩子都欢笑起来。
“笑欢”,即是“欢笑”,为协律而颠倒且叶韵,前人已如此用,如宋周紫芝《减字木兰花》词:“玉佩烟鬟。来作人间一笑欢。”
下句的“盈盈”,形容清澈晶莹;此处用以形容中秋月亮,宋人亦多有用以形容月亮者,如无名氏《鹧鸪天》:“风淡淡,月盈盈。麝煤沈馥动孤根。”
“露洗”,露水清洗,形容秋月的皎洁如露水洗过一般。宋贺铸《菱花怨》说:“露洗凉蟾,潦吞平野,三万顷非尘界。”钱先生在《清音河(La Seine)河上小桥(Le Petit Pont)晚眺》诗中也已用过一次:“不消露洗风磨皎,免我低头思故乡。”
“挂云端”,此处说月如玉盘挂云端;诗意中当有李白《古朗月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首联写中秋月明,儿童欢笑。
一生几见当头满,四野哀嗷彻骨寒。
颔联转而写道,人的一生里,能看见当头的月亮几次满月?人们如四野哀鸿在悲鸣,让人觉得月光似彻骨的冰寒。
上句,来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朱野航乃葑门一老儒也,在荻扁王氏教书。与主人晚酌罢,主人入内。适月上,野航得句云:'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喜极发狂,大叫,叩扉呼主人起,咏此二句。主人亦大击节,取酒更酌兴尽而罢。”(转引自《藏书纪事诗》卷二。)朱存理此句,是慨叹人生短暂。钱先生此句改“月当头”为“当头满”,意思是一样的,但联系上下句,既有人生易老,时光如电之意在;一“满”字,也有人世难以圆满,常有别离之哀在;何况人世扰扰,三灾五难,真有心思赏月,又有几次?所以,虽然月月可见“当头满”,细思也真是“一生几见当头满”也,令人感慨系之。何况钱先生此时身处国难之中!
下句“哀嗷”,即悲哀的嗷嗷叫。语出《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这即是成语“哀鸿遍野”的来源,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钱先生的诗用此,就是指日军侵华战争中,受苦受难的广大老百姓了。
“彻骨寒”,寒气彻骨;此指月光清寒彻骨;陆游《玉笈斋书事》:“孤坐月魂寒彻骨,安眠龟息浩无声。此句的“彻骨寒”,是钱先生在哀鸿遍野下,看见秋月的高寒而生悲凉的心理,而不是“儿童”见月的不知世事的“笑欢”。
可见,颔联二句是写自己见月,感叹人生短暂而又人世哀鸿遍野的悲凉感受。
楼宇难归风孰借,山河普照影差完。
颈联说道,难以乘风回归月中的琼楼玉宇,向谁能借来那等好风?月亮普照下的山河影子,也是残缺不全。
上句由苏轼《水调歌头·和子由》的词意变化而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楼宇”,即檃栝苏轼词中的“琼楼玉宇”,借指月。旧时认为月中有宫殿称为月宫,《海内十洲记》:“曾随师主履行,比至……月宫之间。”月宫,又称广寒宫,《明皇杂记》记载,唐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风孰借”,即“孰借风”,向哪里、向谁借风。此语,从苏轼词中的“乘风归去”而来,自己无风,向谁“借风”才能“乘风归去”那“琼楼玉宇”。“借风”之思,唐人亦有,如唐卢照邻《赠益府群官》:“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影差完”之“影”,谓山河影,指月中的阴影。此句指下界山河在月中的映照。宋何薳《春渚纪闻·辨月中影》:“王荆公言:'月中彷彿有物,乃山河影也。’至东坡先生亦有'正如大圆镜,写此山河影。妄言桂兔蟇,俗说皆可屏’之句。”
“影差完”之“差完”,即不完,有欠缺;《清诗别裁集》卷六孙蕙《安宜行》:“低头语牛牛且前,官税差完免鞭扑。”钱先生用此“影差完”,暗喻祖国山河尚是“金瓯阙”也。
颔联是写地上人间苦难,颈联二句接着写天上也难,下界残缺不全。
旧时碧海青天月,触绪新来未忍看。
尾联说,还是那旧时碧海似的青天,青天上那旧时的明月,触动我的恶劣情绪,近来都不忍看她了。
上句的“旧时”二字,不可放过,具体指何时呢?当是指抗战以前的时期,对于钱先生来说,上海的月亮,钱先生在清华毕业来到上海光华大学教书,怕是看到最多的,那是1933年到1935年的事了。
“碧海青天月”,语出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天青蓝若海,故称。
下句“触绪”,触动心绪。孟郊《秋怀》:“触绪无新心,丛悲有馀忆。”钱先生所说的“触绪”,触动的即是全诗所写的所看、所思,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四句所写。
“新来”,近来。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钱先生此处的“新来”,我觉得似应为钱先生回到上海以来的岁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是日军收紧对上海控制的时期。所以这“新来”,实为近几年。
“不忍看”,常用来形容美好事物被摧残而不忍看,如唐李建勋《落花》:“惜花无计又花残,独绕芳丛不忍看”。钱先生这里则是不忍看,是怕会回忆其美好的时光。这有点像苏轼《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所写:“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这是因为“新春风物为谁妍”。而钱先生这里的不忍看,没说出了的话恐怕也是“旧时碧海青天月”,为谁明,为谁妍吧!
尾联两句,写自己睹月触绪,不忍赏月。这是又扣回月上,与首联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此诗首联的色调是明快的,带有欢乐的情绪,一进入第二联,则一变为沉郁、哀伤,触绪万端,不能自已。两种情绪的相对比,一则显出了儿童的世事无知,一则加深了大人世事的艰难沉重。后六句写钱先生心中的沉痛,则是用足了笔墨的。
笺说至此, 忽然心生一念,莫不如将此诗视为与中秋月的对话,那么全诗就是说:月亮啊,你挂在云端,也就是赢得儿童们的一片欢笑。看人间,人的一生能看见你几次当头圆满?四野哀鸿,你仍也是彻骨冰寒!你有琼楼玉宇,我们到哪儿借风归去?你普照的大地山河,山河的影子也不完整。想起你就是旧时的天上明月,都不忍看你!——如此解来,也别有一番情趣。不禁想起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