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涨价背后,乳业新周期到来?
©读懂财经·消费组原创/出品
作者 | 孙勇
编辑 | 武亚玲
一则提价消息,让乳业股集体达到高潮。
1月5日,国盛证券发表研报称,近期渠道调研反馈,乳业双雄伊利、蒙牛已于元旦前后对旗下基础白奶产品进行了提价,幅度为3-5%。消息一出,乳业股集体大涨,三元、光明当日均以涨停告终,伊利、蒙牛则均涨超7%。不过今日均恢复平静。
这是一次久违的提价,伊利上一次直接提价,还要追溯至2013年。本次提价的直接诱因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从2018年秋季开始,原奶价格再次步入上行通道,据农业部数据,到2020年年末,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已达4.18元/公斤,已逼近上一轮的高点。
按理说,基于成本上涨而提价,只是企业的被动行为,本次提价的幅度也并不大,甚至还不足以完全对冲掉成本端的压力。但为什么仍然会被市场解读为利好呢?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中有一个隐含逻辑。产品价格一旦提上去,就不会再降下来了,原奶价格则是有周期的,即便暂时涨上去,后面大概率还是会降下来。而当原奶价格再次掉头向下之时,就是乳企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之日。
此外,成本端的压力,也会促使巨头收紧费用投放力度,从而减缓竞争。而激烈的竞争,正是当前压制乳业双雄估值提升的最大因素。一旦双方阶段性握手言和,甚至像近年来的啤酒行业一样,把要利润作为共同的长期诉求,对谁来说,无疑都是好事。
/ 01 /
一次久违的提价
1月5日,乳业股接过了白酒的接力棒,集体迎来大涨。这背后,是一则提价消息。
国盛证券发表研报称,近期渠道调研反馈,伊利于12月29日对旗下基础白奶产品进行提价,提价幅度3-5%,蒙牛于12月底开始对旗下白奶产品进行提价,提价幅度约4-5%。
随后,伊利董秘办确认了提价消息,蒙牛则表示正在核实中。受此影响,乳业股集体大涨,三元、光明当日均以涨停告终,伊利、蒙牛则均涨超7%。
所谓基础白奶,也即普通纯牛奶,与之对应的是金典、特仑苏等高端纯牛奶。该部分产品占伊利常温奶的比重约为20%,规模约为150亿。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次久违的提价。此前多年,乳制品巨头更多是通过销量增长+结构升级来推动营收增长。
伊利上一次直接提价,还要追溯至2013年。在当年年报中,公司表示,本期通过对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使液体乳收入增加了9.5亿。
上一次直接提价的诱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彼时,国内外原奶产量双降,国内生鲜乳价格从2013年5月开始大幅上涨,到2014年1月,达到4.27元/公斤的高点。
为了转嫁成本压力,公司被迫提价。本次直接提价的诱因,同样也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 02 /
成本上涨是诱因,
需求向好是前提
实际上,牛奶原料的生鲜牛乳价格已连续上涨了3年。根据农业部数据,2020年末,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已达4.18元/公斤,同比上涨9.1%,逼近上一轮的原奶价格高点。
原奶有明显的价格周期。在上一轮价格高点之际,奶农积极扩产,奶牛存栏量持续增长;同时,国内乳企大量采购进口大包粉。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供需反转,原奶价格在2014年初触及高位后持续回落。
持续回落的原奶价格,最终导致此前积极扩产的养殖场陷入亏损,前几年普遍出现了“杀牛倒奶”的现象。再加上近年来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奶牛养殖门槛大幅提高,最终导致奶牛存栏量大幅下降,已从2014年的840万头下降至2019年的610万头。
而随着奶牛存栏量的持续下降,供需再一次反转。从2018年秋季开始,原奶价格再次步入上行通道。有媒体曾报道,2020年5月中旬至10月,生鲜乳价格快速上涨,牧场与乳企协议价上浮10%,协议外市场价一度攀升至6.2元/公斤,较此前市场均价上涨近一倍。
不仅国内原奶上涨,去年底,全球最大的原料供应商新西兰奶业巨头恒天然也提高了收奶价。
在成本压力下,乳业巨头们再一次选择了直接提价。此外,向好的需求及稳定的格局,也给了巨头们提价的底气。
需求方面,疫情稳定之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白奶持续旺销。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4-11月,终端累计销售额同比增长达16.7%。再加上当前春节临近,经销商积极打款备货,需求强烈。
市场格局方面,两强格局越发稳固。以2019年为例,伊利、蒙牛营收分别达902.23亿、791.64亿,而排名第三的光明营收只有225.63亿,差距明显。目前,在常温白奶领域,伊利、蒙牛合计市场份额已近8成。
在原奶价格上行周期,伊利、蒙牛提价,竞争趋缓将是大概率事件,整个行业的提价预期逻辑也正逐步增强。
近日来,光明、三元等不少品牌的牛奶也都提高了价格。而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2020年8月份以来,全国塑袋装纯牛奶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走势,截至11月29日,塑袋装纯牛奶均价上涨9.3%。乳业新周期正在到来。
/ 03 /
为什么说成本上涨反而是好事?
即便以5%的提价上限计算,本次提价也只能为伊利带来7.5亿的营收增量,占其总营收的比重尚且不足1%。可以说,增量有限。
而从成本端来看,按照农业部数据,行业原奶价格四季度同比增长约5%,考虑到伊利原奶自给率约30%,成本端预计增长3.5- 5.6%。也就是说,本次提价并不足以对冲成本上涨的压力。可为什么仍然被市场解读为利好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在上一轮原奶价格高点后,伊利、蒙牛等巨头加速布局上游奶源,在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收购。由于拥有大量自有奶源,这就使得其在本轮原奶价格推升的过程中,相比中小乳企抗压能力更强。
其二,也是很关键的一个隐含逻辑。纵然表面上看,产品提价并不足以对冲原奶涨价的压力。但要知道的是,产品价格一旦提上去,就不会再降下来了,而原奶价格是有周期的,即便暂时涨上去,后面大概率还是会降下来。
而当原奶价格再次掉头向下之时,就是乳企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之日。
比如2013年,受原奶价格上涨的影响,伊利的毛利率从2012年29.73%下降到了28.67%,但到2014年,原奶价格回落,其毛利率一举提升至32.54%。
其三,原奶价格上涨之际,巨头们除了采取直接提价转嫁压力,对费用的投放也会更加谨慎。这会使得行业竞争趋缓。
而激烈的行业竞争,正是当前压制乳业双雄估值提升的最大因素。如果你经常逛超市,一定能发现一个现象,买3赠1、买2赠1甚至买1赠1,早已成为乳制品行业的常态。2019年,伊利、蒙牛的销售费用都超过了200亿,销售费用率分别高达23.35%、27.2%。
在成本压力下,阶段性握手言和,对巨头们来说,无疑都是好事。
而一旦双方都意识到,在双寡头格局已经较为稳定的背景下,继续过多的进行费用投放,已经变得性价比不高,转而像近年来的啤酒行业一样,将要利润作为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另一番更大的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