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说书(16)|《世说新语》中的王羲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作者丨刘树人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驻沪某部政委,大校军衔。
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20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展、《书法》杂志第三届全国“百强榜”等重要展览。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法作品集》、《书法入门十八法·张黑女墓志》、《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刘树人》等,发表关于书法艺术的文章十多万字。
闲来无事,翻看《世说新语》。写字的人大都推崇魏晋,学帖的书家更是强调书宗魏晋、承祧“二王”。既言魏晋,《世说新语》总要看一下吧?
看到几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其一,王羲之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因为喜欢他,常带他到军帐中睡觉。一次,王敦与人商议谋反。王羲之醒来,“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汙头面,诈熟眠”。王敦忽然想到王羲之还未起床,大惊,要杀掉他,待掀开帐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点评: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全身避祸,确实智商很高!
其二,就是“坦腹东床”。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家选婿(比江苏卫视孟非《非诚勿扰》一类的相亲节目要早1700年),“门生归白郗鉴: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曰:正此好。”此人是谁?王羲之也!“因嫁女与焉”。
点评:高智商的又一表现!这样“不与人同”地刷存在感,成功的概率当然大于其他弟兄了。这与他在书法上“不与前人同”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其三,王羲之与宰相谢安一次在南京共登城楼,谢安可能因为最近工作“亚历山大”,便说了一些玄远消极的话。王羲之便严肃起来,告诫说:“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点评:可见王羲之积极用世思想的一面,与《兰亭序》中寄情山水之乐、感叹人生俯仰的王羲之不尽相同。
或问:讲这三个故事是什么意思?
答曰:是想较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魏晋和“二王”书法,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讲故事只是个引子。
理解魏晋书法,首先要认清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许多书家讲到魏晋便心生向往,其实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士人们挥麈清谈,饮酒服药,旷达放浪,所谓“名士风度”,实际上是为掩饰内心世界的痛楚和无奈,是为消极避祸、明哲保身。《晋书·阮籍传》中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正是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王羲之小小年纪便知道如何全身避祸了。因此,所谓晋人书法尚“韵”,恐怕与今人理解的“韵”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吧?
今人将魏与晋连称,其实此一时期长达200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论家习惯分为古体的篆书、隶书阶段,新体的楷书、行书、草书阶段,魏晋时期正是这两个阶段的转型时期。此一时期不仅随着文字演变出现楷、行、草新体,而且书风也发生了变化。代表人物有“钟张羲献”,钟繇、张芝代表古质(张芝其实还是东汉人),羲、献父子代表今妍。王羲之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书圣”,其实是因为他把新体写到了极致,开创了新的书风。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羲之是书法创新的鼻祖。奇怪的是,后世尊“二王”者却日益保守,终致出现“馆阁体”;今人自称书宗“二王”者,也大都避而不谈书法创新。这使我想到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魏晋书法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王羲之是矗立于峰巅的书圣。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魏晋之后仍有新的书法高峰及其代表人物,比如唐代高峰及颜真卿,宋代高峰及“宋四家”,等等。但有些人思想上有片面性,认为后人是承续前人的,艺术上就不及前人;有的看到日本人搞了“颜真卿大展”,就在pk王、颜哪个书法水平高?且不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常识,硬要对两个不同时代的书法家分高下,那不是侯宝林相声讽刺的“关公战秦琼”吗?有的讲到当代书法就慨叹“今不如昔”,其实当代书法包括篆刻,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表现方式和形式,以及对各种书体的全面研究诸方面,都已经突破前人。不进行辩证分析,简单地以存在问题否定当代书法的发展,盲目推崇魏晋及古人,这也是一种片面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薄今人爱古人”。
毛爷爷说,不学辩证法,扯了许多皮也扯不清。我说,不学辩证法,就不要谈书法。呵呵!
2019年7月18日于海上倚虹堂
精彩回顾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刘树人
书法作品:刘树人
期刊总数:5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