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和讲中医入门——五行与疾病(中)
五行与疾病如果说阴阳主要通过是否平衡,来从整体上判断疾病性质的话,五行理论一方面让我们可以更加明确的判断疾病的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了解疾病下一步的发展动向,从而提前有所防范。
由于前面讲到的,中医理论中,将五脏与五行作出了明确的链接,继而在五脏的基础上,把五腑、五体、官窍等一系列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与五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种以五脏为核心的中医“解剖”、“生理”体系,为我们辨认疾病的病位打下了基础。
我们现在还没有讲脏腑,不过我想通过对五行理论的意会,大家已经可以有能力对一些常见的病证,作出明确的病位判断了。
我们先来试一下。病案2患儿李某,女, 9个月。咳嗽3天,喉中痰鸣,伴鼻塞流清涕,身有低热,乳食减少,夜寐不宁,腹胀,大便质稀色白、量多。舌质淡红,苔白腻。病案3陈某,女,37岁。
咳嗽1周,干咳少痰,咳引胁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以上两位患者,主要的表现都是咳嗽。咳嗽本身是肺脏的问题,这个是不需要多讲的。
但是,当我们仔细去体会这些症状的时候,就会发现,虽然都是咳嗽,但两者的表现却完全不同。大家不妨先按照自己对五行理论的理解,看看上面两个病案,除了肺金之外,还涉及了哪些“行”,或者说“脏”呢?先是来回忆一下五行中,土与金的关系。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在人体就是脾生肺。
意思是说,脾脏通过消化吸收饮食物的功能,化生出气血,提供给肺脏,帮助肺脏完成其自身的生理功能。病例中的情况,是小儿着凉感冒后出现咳嗽,咳嗽本身是很消耗肺脏之气的一个症状。
我们见到长期慢性咳嗽的患者,咳的声音很低沉,说话也不够响亮,就是一种肺气虚的表现。而肺为脾之子,当肺的功能不足时,便会向母亲求救。
母亲如果身体强健,可以帮助儿子自然很好,但如果母亲本人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理想,就会出现母亲奋不顾身的搭救儿子,最后连自己也跟着陷入疾病中。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子盗母气”。
这位小患者,就是由于本身的脾胃功能还不健全,又着凉咳嗽,才导致了肺病及脾,母子同病的。病案3还是留作思考题,请朋友们独立完成吧。学习的过程,需要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考的过程,是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的。五行理论对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意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预测疾病的传变。预测的依据,主要还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这部分内容我们不再重点讲解了。
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中医学中提到疾病传变时,必然会用到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原文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意思是说,由于肝木本身有克脾土的天性,当肝木受邪,表现出一种病态的亢奋状态时,就会趁机侵犯脾土,导致脾脏也生病。
所以在治疗上,见到肝脏的病,就应该想到脾。先通过补脾的方式,使脾土强健不会生病;而肝脏的邪气无法传播,也就更容易控制和治疗了。这个例子之所以称为经典,就是因为这种肝病传脾的现象,在临床上,在生活中都非常的常见。试想一下,一个人刚刚大怒如雷霆,接下来他会食欲大开,饭量激增吗?
最后,再占用一点点的空间,再次审视一下体验的方法。注重体验,是中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但是,绝对没有排斥逻辑推理的意思。体验更注重的是一种直觉的感受,而逻辑推理则更强调理性的推断。
二者都是在思想层面上完成的,不过前者更侧重于心,后者更偏重在脑。二者各有千秋,无法相互替代。单纯由体验形成的理论会像海市蜃楼,美丽但虚无缥缈;单纯靠逻辑搭建的理论就像呆板的城墙,扎实却没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