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理

这一段时间讲的药物,主要是以活血化淤药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今天讲一下中医关于淤血的基本理论。

中医上所谓的活血化瘀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瘀血”症。关于“瘀血”在中医上已有非常久远的记载和论述。

《内经》载有“寒症血凝”。《素问:痹论》中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又谓:“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平人气象论》中论述“脉涩曰痹。”认为关节疼痛或肢体感觉障碍都与络脉不通有关。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中也论述过瘀血以及蓄血证,并提出了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热结膀胱蓄血症为少腹急结,用桃仁承气汤治疗。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之蓄血症,其人发狂,小便自利,用抵当汤治疗。

《金匮要略》论述之瘀血症有二:“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可用通瘀泻下法,方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

“病者如热状,烦渴,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张仲景又论述“干血”是产后因瘀血而腹痛,此为干血凝于肚脐下,其症见小腹痛,拒按,按之有块,当予攻坚破积以除瘀结,宜用下瘀血汤,药用大黄、桃仁、蟅虫。

近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曾列举了50余种瘀血病症,如头发脱落,眼痛白珠红,灯笼病(属于现代医学上的神经官能症),忽然胸痛(属于心绞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不眠,梦多,天亮出汗,肢体瘫痪,肿块等。并记载了其用化瘀补气两法治疗的经验。

中医上所说的瘀血证,就是由于病理原因所引起的血脉瘀滞,以及随之产生各种症候。

咱们分别来论述:1.淤血引起的疼痛:由于出血后血瘀结不行,或者是经络不通,导致瘀血凝滞。由于瘀血凝滞而引起“不通则痛”脏腑及肢体的疼痛,如真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少腹痛(痛经、盆腔炎的瘀血疼痛等)。

跌打损伤和内脏出血后瘀血内停所致的疼痛,各种内脏绞痛,炎症肿痛,充血性疼痛,以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内脏器官或躯干、四肢的麻木疼痛等。淤血引起的疼痛特点是:局部刺痛,持续时间较长,宜用活血化瘀药,以达到“通则不痛”的止痛作用。

2. 痈疡:中医认为气血凝滞往往也可发生痈疡,包括外科痈疡,如脓肿、溃疡、炎症和化脓性感染之病变,脱疽(相当于现代医学上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肠痈(急性阑尾炎)等。在治疗中也需要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3. 症瘕:中医认为症瘕是由积瘀而成的腹中的肿块,但症与瘕实际上是不同的。所谓症是坚硬不移动的肿块。一般包括肝脾肿大,腹腔及盆腔包块(血积、宫外孕包块、囊肿等),肿瘤等。

所谓瘕是肿块时聚时散,看之有形,但触之无物,似真似假,具体指胃肠痉挛蠕动所形成的凸起,以及腹部气胀等。但一般把"症”与“瘕”相提并论,统称之为“症瘕”。中医在治疗上仍要用活血化瘀药物。

在这些瘀血证中,其程度有所不同。有的是以瘀血为主的病证,也有某些疾病并不是以瘀血为主,但兼有瘀血现象,为挟杂病证。因此在治疗上要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

结合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理解“瘀血”的概念,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

1. 血液循环的障碍。主要指的是静脉血循环的障碍,尤其是微循环的障碍。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休克、门脉高压、肿瘤、组织损伤后造成的畸形压迫。血管疾病如血管畸形、动脉硬化、血管痉挛、脉管炎、静脉炎等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等。

2. 出血后血淤不化。如某些空腔器官的蓄血和子宫、胃、肠、脑、胸、腹腔以及组织间隙的瘀血等。

3. 血栓形成和各种栓子引起的栓塞。

4.炎症、包块以及某些组织的萎缩和増生等的改变。

那么在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药需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应用活血化淤药物要考虑到气。

中医上认为气血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赖,血瘀则气必滞,所以有“气帅血行”的说法,在治疗瘀血时,要用“调气行气活血法”和“补气和血法”。比如王清任在治疗半身不遂所用的补阳还五汤中,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都仅用1-2钱,而对补气药黄芪则用到四两。

另外在气滞时也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辅以行气的药物,如木香、香附、陈皮、青皮、厚朴等。除此而外也常和破气、散气、调气诸药配伍。如和调气破气药配伍,可破症祛瘀治疗肿瘤及异常的组织增生。可见活血化淤药可以和各类药物配伍使用,以治疗各种疾病。

(二) 应用活血化淤药物要注意补血

在有瘀血的病情中,往往也兼有贫血的现象,所以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时,要适当的配伍补血药。另外由于应用活血化瘀药是属于“破”法,如果拿捏不好,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寒,比如造成血管破裂,一般多于化瘀方中加入和血补血药,以照顾病人的体质。常配伍用的药物如当归、芍药、地黄等。

(三) 应用活血化淤药应考虑到止血

中医有“瘀血不化,新血妄行"的说法,这就是在化瘀的本身就具有从根本上止血的意义,但若配用止血药就能达到既能化瘀又兼止血的目的。

止血药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为收涩止血药,如棕桐炭、地榆炭、花蕊石、五倍子、等,一为清热止血药如白茅根、藕节、茜草、大蓟、蒲黄等;一为兼具补养作用的止血药,如阿胶、旱莲草、仙鹤草等。另外中药的很多止血药也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三七、茜草、蒲黄、丹皮等。

(四)应用活血化淤药要分虚实

瘀血的病情中可见有虚实之分,一般说瘀血时,实证较多见,如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所谓大厥,好象脑血管瘀血之急症,治疗时即采用“疏其血气,令其调达。”

又如对于瘀血成积之肿瘤,则用破血祛瘀之法。但瘀血时也可见有血虚者,如傅青主对于治疗产后血虚并伴有瘀血的病症,即以“血虚有瘀"论点运用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炙甘草水煎加酒调服)治疗产后的许多疾病。

(五) 应用活血化淤药要分寒热

瘀血的病情也有寒热之分,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也有偏寒偏热之别,对于偏热的病例,应选用药性偏凉者如茜草、虻虫、盧虫、侧柏叶、槐花、地榆、大蓟等;而对于偏寒的病例,则应选用药性偏温者如刘寄奴、骨碎补等。

比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就要区别寒痛及热痛而用药也不同,在釆用活血化瘀的基础方上,寒痛者加吴茱萸、肉桂,热痛者加黄苓、瓜蒌。

(六)活血化淤药和止痛的关系

中医上所谓“不通则痛"的道理,就是因瘀血而可引起疼痛,如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消除了瘀血的现象,就可达到“通则不痛"之效。

那么理论上来讲,活血化瘀药物有的本身就有止痛的作用,如疼痛比较剧烈的情况下,就可以可配伍既能活血化瘀,又有止痛作用的乳香、没药、延胡索、五灵脂等这些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