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四散的书页

书籍是一方小小避难所,随时可以躲进去,暂时切断一切喧哗骚动。

书籍又是一段旅程,身不能至时,让想象先出发吧。
切斯瓦夫·米沃什
米沃什诗集I《冻结时期的诗篇》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读《礼物》这首诗认识了米沃什。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去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米沃什《礼物》,西川译
这大概是米沃什后期写的诗,颇有几分田园诗的安闲,内心平静。在没读这本诗集以前,我误以为这首诗的风格就是米沃什的创作风格。
《冻结时期的诗篇》收录米沃什早期的诗作,其中包括多首长诗。诗歌主题涉及历史、国家、民族,生存与死亡等。他视野广阔,思考深远,既有对宏大历史的反思,质疑,又有对日常普通画面的捕捉。
虽然隔着不同语言这道若隐若现的墙,仍能在诗作中感受他内心的激荡回响,身处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颠沛情思。凝视是他一直的姿态。而后期作品所展现的宁静,也许正是流离之后的才可能有的沉淀。
于佩尔版《包法利夫人》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
【法国】居斯塔夫·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的一生仿佛都在梦幻中度过:她总是以为得到了想要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失落,直到巨大的幻影破灭。
她不断寻找,不断想去弥补缺憾。
移居到更大的市镇。去教堂忏悔。生一个孩子。买昂贵的衣饰。更换情人。
追求浪漫爱情、富足生活,拒绝生活的烦闷和无聊有错吗?
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在某种意义上,谁都没有资格指责艾玛。
似乎所有的路艾玛都尝试过了。但内心仍旧空洞无着。
也许症结在于,她始终无法接受生命缺憾。在寻找什么来填补心灵的过程中,她渐渐脱离开真实生活,踩空下去。
生命的终结也是煎熬。服毒后的艾玛没能够痛快地迅速地死去。
作者在此时用足耐心。
她腹痛……脸色变了……躺在床上……周围人的不同反应……丈夫喊来小女儿……神父来了……药剂师……
读者既是旁观者,又和艾玛一同承受折磨。
恨不得快快结束所有,一切!
这些段落,像极了人生的缩影。
合集《鲤·我去二○○○年》
【中国】张悦然 主编
对跟随“新概念作文大赛”眺望外面大世界的我来说,通过作文大赛知晓的一些名字是深深的情结。
张悦然是其中一位。
这些年,张悦然一面教书,写作,一面出版纯文学“鲤”书系,推出了一系列很有意味的主题。这一期的主题是“我去两千年”。
两千年,如今已过去二十年。
不禁长叹一口气……
书中收录了多位80后作家的作品。是80后作家的一段橱窗,也是一段青青岁月的回忆笔记。
© 夏日的某个黄昏
评论集《爱欲与哀矜》
【中国】张定浩
我看见全宇宙的四散的书页,
完全被收集在那光明的深处,
由爱装订成完整的书卷。
——《天堂篇·第三十三歌》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论语·子张》
 
爱和写作,在其最激动人心的意义上,就是对于时间的克服。
——张定浩
读书也是奇遇。比如这本书。
读这本书之前,对张定浩没什么了解。在微信读书的推荐页面,看到了《爱欲与哀矜》。有点拗口的书名啊……这样想着,还是打开,试读。
书的内容是张定浩不同时期的读书随笔。一两篇读下来。相见恨晚。
有了一点读书经历后,开始喜欢读书随笔和评论。带着一颗学生的心,去听老师们更为独到的诠释和视角。同一本书,有时会在心里不断点头,赞同对方。有时又会观点相悖,争执到几乎不快。
不同观点起先会沉重地落下来。渐渐地,不同观点成为拓宽的街道。并行当然更好,即使相悖,也是拓宽啊。
因为张定浩在这本书中的介绍,我读了接下去的两本书: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并且准备继续读这两位作者的其他作品。
读书成为环环相扣的接续,仿佛拿到书海一隅的线路图。很有趣。
© 一小片月亮
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
【日本】村上春树
这部小说和村上春树晚些的创作《海边的卡夫卡》有几分相似。一面是有形世界的故事,一面是看起来奇形怪状的神秘发生。
或许有形世界与潜意识领域的互动、共同作用早在《挪威的森林》就有体现。大概村上春树一直相信,能够左右有形(物质)世界进展的,是一些眼睛无法看见的所在。他不断地借不同的故事、用读来兴味盎然的笔调描述那个“无法诉诸语言”的所在。
《奇鸟行状录》借诺门罕战争的背景,讲述历史上存在过、如今仍潜藏在人心深处的暴力。故事从一对年轻夫妻的生活切入。
在讲述现代生活层面,村上春树有独到的笔调。他笔下的主人公大都喜欢阅读,听音乐,与俗世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态度警醒。这使得主人公的精神气质洁净又平衡,对世界充满好奇,态度坦诚,又温暖又有勇气。
村上春树用各种故事情节讲述“无法诉诸语言”的所在,多少有一些奇幻色彩。而小说中的现实部分,有贴近人心的温度。
“过去或许的确是那个样子。但你已不是小孩,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想养猫,选择可以养猫的人生就是。简单得很。你有这样的权利。是吧?
 
“要是到你能有那种心情是需花费些时间,那就花费好了,直到你想通为止。反正时间绰绰有余。往后我也一直在你身边。不用急。”我说,“只有一点希望你记住:只要是属于你的,无论什么我都愿意作为自己的东西整个接受下来。所以——怎么说呢——你不必有太多的顾虑。

演讲录《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这本书是结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途,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虽然帕慕克自言这是“论文或沉思”,但读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也许因为他的演讲内容解答了读者一再走入小说世界的原因, “揭秘了”小说创作中的核心,也打破了读小说的部分迷思,同时他交换了自己四十年的小说阅读经验。
“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意识和心灵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的意识不断搜寻意图、观念、目的以及一个隐秘的中心。
“我在年轻时饥不择食地阅读小说,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自由和自信。”
“阅读小说让我从传统世界走向现代世界。这也意味着我切断了自己与应该所属社会的联系。于是,我就进入了孤独。”
威廉·福克纳
也来一张叼着烟斗的照片
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
【美国】威廉·福克纳
没有什么缘由的,毫不犹豫从书架上拿了这本书。
这是读的第一本福克纳作品。并不容易的阅读。正如译者所言,福克纳不写容易的句子。苏童也在推荐语里写到“一次次感受文本的压迫”。
小说里,一家的女主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表达了想和娘家人埋葬一处的愿望。丈夫信守承诺,和五个儿女踏上送返之旅。洪水忽然泛滥,行路艰难,看起来简单的事插曲不断。家人各有心事,多有隔阂。但经历重重困难,他们终于完成了亲人的心愿。生活继续,考验、试炼也将继续。
“我们继续前进,以一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动作,有如梦幻,像是对于进展毫无兴趣,似乎在我们与目的地之间缩短的并非空间而是时间。”
读完小说,暂时松一口气。像是从水底重回水面,得以重新自由呼吸。和小说里的一家人走了一段艰险路程,虽是忍耐,却也不至全然绝望。“就像自然——平静,无情而又睿智。”

题图©滨田英名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