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援朝| 险峻薛家寨——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五)
聂援朝| 险峻薛家寨——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五)
“薛家寨”很险峻,到了陕西耀县照金镇,望见寨子,跟我们习惯上所称为的寨子很不一样,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馒头形状的石山。但见石峰兀立,拔地而起,三面悬崖绝壁,莫说人儿难攀,我想就是岩羊、雪豹等攀岩高手也望崖兴叹啊!远远望去,在石馒头上有一道沟痕就像是古人修的栈道一样,顺着腰部逶迤地伸向远方。看着近在眼前,可是要想到跟前也并非易事。这不,我们是坐着缆车一路摇晃着才到达对面的半山腰上。薛家寨是因唐代末期薛刚曾在这里屯兵练武而得名。
下了缆车,穿过用木板搭建的简易寨门。我们来到了山体上开凿出的通道,大约有二至三米宽,两米多高。靠近山体的一侧怪石嶙峋,而临近悬崖则修有木制栏杆。沿途有四个天然石洞,大的能容纳二、三百人,小的也可容下数十人,它们依次被编号为红军一二三四号寨。仔细看看,有的地方是自然形成的,而有的地方是人工开凿的,不管怎么样,当初修建这样一个通道肯定是费了很大的气力的。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在陕北闹革命,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沟深林密,易守难攻。于是在这里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这是大革命时期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根据地。当时朱吉祥父子在最为险要的四号洞里供奉山神泥像,香火不断。朱吉祥见红军纪律严明,劫富济贫,便主动参加游击队,捐出石洞作为红军营地。红军加固了前后哨门,并增筑碉堡,设岗放哨。又从3号洞开始,给洞修了堞墙。同时在党家山、鸡儿架等处建立哨卡,周围并有地雷、滚木礌石及战壕暗道等防御工事。
这条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通道曲折蜿蜒约有二、三十里长,我沿着通道一路走,一路想:看看周围也没有农田庄稼,也没有人家,当初陕北红军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们吃什么呢?一旁的导游女孩看出了我的疑虑,她介绍说:有陕北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这里当时曾经很热闹的。1933年春,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迁驻薛家寨,这里就成了照金苏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除边区特委、政府和陕北红军总指挥部外,还有苏区红军学校、红军医院、兵器修械所、军用被服厂、军需仓库后勤机关。
一号红军寨因为紧邻秀房沟,当年为陕甘游击队(后为陕甘红军)第一和第三支队的驻地。我看到的是粗糙的崖壁、凹凸不平的地面,头上一块巨大的岩石倾斜着一直延伸到洞的深处。粗略地估算了一下,面积不会超过二百平米,怎么能容下数百人在里面歇息?忽而想起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哪里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舒舒服服地按时作息,
被服厂位于薛家寨二号寨子,是我军历史上最初成立的三个被服厂之一,当时有三、四十名工人,都是附近的贫苦妇女,主要任务是加工制作红军和部分游击队员的被服,她们全凭手工缝制,在艰苦的困难条件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部队被服的供应任务。同时还帮助红军医院浆洗和消毒医用纱布、照顾伤病员,站岗值勤等任务。
红军医院红军医院位于薛家寨二号寨子,是红二十六军直属医院。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现在是无法想象的,当时的军直属医院也仅有9名军医和若干名护理人员,固定床位只有20余张,主要任务是抢救危重伤员、诊治一般疾病及北方流行病的防治,为稳定红军的战斗员额作出了贡献。
兵工厂位于三号红军寨,又称"修械所", 主要是修造枪械、子弹、手榴弹和配制炸药。技术工人最多时有六、七十个,多数是省委从西安派来的。加工制作兵器原材料来源五花八门,有的去西安买底火及药品;有的从香山寺收买铜元、麻钱,有的是搜集旧弹壳进行加工处理。他们还制造了一种"麻辫手榴弹",即在弹壳绑上麻辫,用一段铁丝压上几根火柴头,手执麻辫扔出。“麻辫手榴弹”在薛家寨保卫战和反"围剿"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位于薛家寨四号红军寨,是薛家寨上最大的崖洞,为陕甘特委驻地和供需仓库,仓库主要用来储存粮食、各种物质器械。这里既是照金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又是当年红军、游击队反“围剿”和向敌人发动攻击的指挥中心,是苏区的心脏枢纽机关。
望着眼前是深沟高壑,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是当年的战争多月却不似这样令人心旷神怡,这么小的一个山沟里,居然有数万拟或十余万人在此反复绞杀,炮声隆隆,杀声阵阵。最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战胜了敌人,建立起了稳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历经千难万险的长征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落脚点,成为了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光辉篇章。
作者简介:聂援朝,湖北省作协会员,黄梅县作协《黄梅》杂志编委。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