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祭祖三大节之小议七月十四话风俗,你知道多少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又到一年七月十四。
关于这七月十四的说法,中间的说道就多了,D家叫中元节,F家叫盂兰盆节,民间叫七月半,鬼节,叫法多,花样多,认真说,还是个孝亲节,不过主要看习惯,现在一般认知,鬼节的说法知道的比较多。
七月半和清明,冬至并列为传统三大祭祀节气,这是看区域的,其他省份不知道,但广西对这三大节还是比较重视的,相对来说,七月半这节气又是较为复杂。
冬至,清明都比较固定统一,反正日历上标注为冬至,清明那天就是节了,最多就差那么一天,照着日历过就好。但七月半就不同,在广西不同地区过哪天就有说法了。
像桂平一般过七月十四,以前去过桂林,知道灵川一带有过七月十三的,梧州一带有过七月十五的,总之不同区域选不同日子,多数就这三天,也有的地区更是从七月初七就开始搞事情,直到七月十五才算结束,那是千百年来慢慢形成的,至于中间有什么差异,那就不好考究了。
有说按流传的说法,“七”是个变化的数字,为复生之数,像古代就有很多关于“七”的说法,天上著名的“七星”,人有“七情”,“七窍”,丧期有“七七”之数,影视,小说中更多有“啥事啥事要历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成啥啥”这类,甚至比较常见的日子,都是带“七”的,七夕,一星期七天,等等,正是如此,部分地方选择七月十四就是因为十四是“七”的周数,七月十四才是真正的正节。
那说“道”就有说法了,D家喜欢讲YUN(缘,元,圆),何谓三元: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正好为中,又选一月之中,又恰好月为圆之日,赦罪为也视为圆满之一,加之历史时期中,D家推崇,于是也就有过七月十五的说法了。
如果说七月十四,七月十五的来历尚在伦理,那七月十三就有点神话了,据说七月十三取自于是地藏王的生诞。
同样是祭祀为主的节日,那七月半和清明,冬至又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有所不同,从仪式主要对象来说,清明是祖,阴阳交流;七月半是地,主要是阴间事宜;冬至则是天,阳天相通。这中间的说法就很多了。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东西去代表,不说史籍中的各种记载,历史上这些节日有什么习惯,就说当代这三节日的不同就知道了。广西各区域不同,那就以桂平为例:
清明节五色糯米饭,整鸡,上山坟茔除草祭祀,缅怀自家故去先人的哀思;
七月十四,灰水粽,整鸭,在家起案祭祀,晚上还有“施血阝”(白话音同:施忧),同样是哀思,更重要是增加了对陌生孤独游魂的施血阝。
冬至,糍粑,整鸡,同样是起案祭祀,哀思中增加了点对生活的甜美,因为已近年关了。
除此之外,三个节日之间的祭祀用品,发展到今天也是有所区别的,都是焚香起案,点烛燃纸,都是满桌祭品,但中间就有所区别了。
多数地方的案桌上,七月半一般以鸭为主导,因为鸭有传说中的使者身份,是去渡劫,联阴阳,其他二节则是以鸡为主导,鸡的利爪可以把某些东西抓得很紧。
凡是遇上这种祭祀节日,按古代说,一般都有冷食,凉食的说法,就是这一天家里一般不动明火,所以就有清明的糯米饭,七月十四的灰水粽,冬至的糍粑,当然,到了今则不太讲究这个。
真心把这天当个节过的,那就搞点传统仪式,整些酿野,糍粑之类,怎么高兴怎么来,七月十四夜的晚餐,也不拘于不开火的冷食,而是考虑如何斩鸭煮鸭论吃法才最重要。
祭祀,按示死如视生的说法,阴间也有一个完整的相应的社会状态,这些在很多传说中都有体现,所以每个节日的烧祭品也有区别了。
清明节,主要是“财”,七月半主要是“衣”,冬至则主要是“宝”。不过因为这三大节都是祭祀为主,所以在早年间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拦祭”。
何谓“拦祭”呢?那就是说,如果有哪家有亲人当年故去的,每到这三个节日前,都要提前去祭拜一下,桂平人叫“拦清”,“拦七月十四”,“拦冬”。在阴间来说,当年故去的的亲人算是新到者,提前祭祀,烧点“财物”也有提前打通关系的意思,让初到那边的亲人适应那边的生活,这就是那种示死如视生的观念了。
往往这种事情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现在主要也是看传说了。
不过,千年节日习俗流传到今天,各种原因之下,节日的仪式都多有改变了,每个地方保留的都有点不一样,你说是封建迷信也好,传统民俗也罢,都渐渐远离年轻人的生活,越简单越好,怎么省事怎么来。
甚于与己无关一样,看着家里长辈在这些节日里忙活,在年轻一代人的眼里,只是多多加几个菜的一顿饭而已了,对节俗的氛围不太体验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