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笔记(8月26日)与人类有关的一些事

1

对“钻木取火”的质疑

“钻木取火”最早见于汉代对《礼记》和《论语》的注疏。人们辗转引述,向无异议。但是,1980年,阎崇年在《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发表《“钻木取火”辨》一文,断定“钻木”并不能“取火”。他认为,在此以前的所有书刊上关于“钻木取火”的提法,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只不过是“人云亦云”,没有科学根据。他说自己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木互相摩擦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至连个火星也没迸发,顶多是冒了烟。为了说明实验并非偶然,他还举出德国教授卡尔·维伊列“钻木取火”失败的例子,以兹佐证。一时间引起学术界许多同志的注意,李少一、陈子方、杜正国等纷纷与之商榷。这些讨论钻木取火的学术文章,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争鸣氛围。李少一认为,阎崇年和那位德国教授之所以实验失败,是因为没有放燃点较低的引火物(艾绒、棉花一类),加上实验方法的错误。归纳起来失败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钻木所产生的些微热能并不能直接使木头燃烧,必须先点着引火物才能引燃;第二,摩擦木头发出的热随即散逸,必须挖一个坑以保存热量;第三,要有空气助燃。

2.

说麦

“麦”字是形声字,繁体从“夕”,从“来”。“夕”为“飧”省写,指“晚饭”;“来”亦声,指“小麦”,意为来自“天方”(今中东地区),即《说文解字》等文献所谓的“天所来也”。“夕”与“来”联合起来表示:晚饭吃小麦做的面食。

3.

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相传为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生冻疮。所以现在在冬至吃饺子防止耳朵冻是有一的渊源和科学道理的。

4

说茶

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当地,即使在水里不泡茶,也说喝茶。尽管现代饮品盛行,但喝茶依然占据国人生活的主导地位。尤其产茶之地,喝茶更是每天不可少的事情。吃饭喝茶的地方叫茶楼,就好比北方吃饭喝酒的地方叫酒楼一样。但饮茶也是经过几个朝代发展创新形成了今天的茶道和茶文化。

我们的祖先早先是把茶叶当作药物,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唐朝时的茶更像是今天的休闲食品一样,将茶叶与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籽、生姜等放在一起用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饮用。直到明清时,才形成了泡茶道,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五大环节,一直延续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