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筷子”和“刀叉”的对视——中西竞自由

新闻学院17级小张同学来信: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您在上堂课提到,中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语言,欧洲语言是一种受拘束的语言。但是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等级制度比较森严,文化氛围也称不上自由,但为什么不太自由的文化土壤却孕育了自由的语言呢?还是说语言自不自由其实是与社会等级制度无关的?

小张同学的问题很有意思,也“将”了老师一“军”。我们就一点一点来展开这个问题。

1. “有我”等级 vs“无我”等级

等级,中西都是森严的,只不过森严的表现形式不同。

西方的句法有严格的等级。核心动词的形态变化,主谓二分的框架,层层析解的树形图,都是森严的等级。这样的等级,中文是没有的。

西方也重视个体的独立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词形丰满,句界清晰,句法严密,都是独立性强的表现。这种独立性,是在句法等级的框架中实现的。离开了树形图,个体一事无成。

西文这样的等级,我称之为“有我”等级;而中文的等级,是“无我”等级。

中国更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个体的价值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这很像中国的礼制、宗法制。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词形单纯,句界不清,句法松弛,一切都为了实现“实用”,即无限度地贴近真实语境,实现理解的最大可能,实现语言形式最充分的功效。词语的价值存在于上下文和语境中。

所以中文“言简意赅”,简就是无我,赅就是大我,无我才能实现真我和大我。

2. 规则自由 vs 关系自由

自由,中西都是自由的,只不过自由的表现形式不同。

中文的自由是从字和字的组合来看的,一个汉字在字音字义字能上都富有弹性,无拘无束,这就好像中国人行事很没有规则一样。但中文如此自由,为什么不会引起误解?

因为中文是在语境整体中理解的,中国人也是在整体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的。例如判断什么时候可以自由穿马路,大体上没有问题。

因此,中国人的局部的自由在整体环境中是合理的。这就是实用理性,人文理性。

西文的自由是体现在词的丰满的形态上的。这些形态规定了个体的各种权利(功能),它是规则中的自由。而中文的自由,是关系中的自由。

与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人文理性相对,欧洲人是规则理性,工具理性。欧洲的语言也是规则至上的。

3.筷子的自由 vs 刀叉的自由

当我们说中国文化的单位自由的时候,我们说的是单位不自足,不独立,没有拘束,单位功能的实现依赖大环境。

中国文化的单位自由是为大环境服务的,也是依赖大环境才得以实现的。

中国的筷子是自由的(西方的刀叉是拘束的),中国的毛笔是自由的(西方的硬笔是拘束的),它们都是为大环境服务的。

中国文化重视的是“大”,一切“小”都是“大”中之小,都需要以大观小。

中国文化的单位能够做到“行云流水”,无拘无束,灵活自由,就是因为它把自己交给了相互关系,交给了现实环境,用自己自由的方式最大可能地适应了环境的意义。

当我们说西方文化的单位自由的时候,我们说的是单位自足,独立,充满了规则和自我限定,能够自足地表达意义。

这样的自由不依赖大环境,不为大环境服务。它用对自己的拘束和排他,实现自己的自由。

西方的刀叉就是这样的排他性的单位。你说它们自由吗?它们能够独立行事,是自由的。但它们只能按规则做自己,不能做规则之外的事,它们又是不自由的。

相反,筷子没有规则约束自己。它什么都可以做,筷子是自由的。

西方文化重视的是“小”,一切“大”都是“小”的叠加,都需要以小组大。这种建立在规则上的“小”,独立于大环境的“大”,它是自由的。

由此,有两种自由——

一种是筷子的自由,一种是刀叉的自由;

一种是毛笔的自由,一种是硬笔的自由;

一种是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自由,一种是西方油画焦点透视的自由;

一种是汉字的自由,一种是拼音文字的自由。

4. 弹性的自由 vs 刚性的自由

从刀叉的视角看,筷子是不自由的,因为筷子没有自我;

从筷子的视角看,刀叉是不自由的,因为刀叉限制了自我。

如果你希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自我,你就要谦虚谨慎,让自己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妥协性,这是一种自由。

如果你希望独立于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你就要张扬不羁,让自己富有刚性和规则性、进攻性,这又是一种自由。

两种自由取长补短,我们就可以建立一种新型的、理想的人格。

(0)

相关推荐

  • 作書作畫,貴適意耳!破體,可無拘束也!

    作書作畫,貴適意耳!破體,可無拘束也!

  • 家庭自制意大利肉酱面,用刀叉和用筷子,一样都能吃的香

    肉酱意面是一道制作简单的西式面食,以番茄.肉酱.意面为主要食材,美味可口,制作方法简单,意大利面通体呈黄色,耐煮.口感好,菊子姐姐是比较喜欢的,之前也有做个海鲜意大利面,深受广大吃货朋友们的欢迎,所以 ...

  • 不喜欢被拘束的星座,很难被征服

    水瓶座                                      水瓶是挺容易情绪化的一个星座,而他们情绪化的时候,更容易做的就是远离一切,只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个时候的水瓶通常是神 ...

  • 吃货最犀利的武器

    武士上战场,武器是影响胜败的重要因素.那么吃货最犀利的武器是什么呢?是筷子.令人惊奇的是,至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还是用手抓食物吃,这让不谦真人非常不解,那里的人就从来没想改变一下手抓食物的陋习吗? ...

  • 历史的拐点

    学西方对吗? 台湾与我们同根同源,分家时带走了大陆的精华.学美国连个干旱都搞不定,屁大的地方,疫情居然失守,搞的天怒人怨. 日本,亚洲的高材生,学习的本领全世界公认,明治维新前学中国,后学西方,疫情搞 ...

  • 中国人吃饭为何用筷子不用刀叉?

    有专家将今天人类取食大致分三类,即: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也就因此构成了世界三大饮食文化圈,或者称之为三大文明圈.筷子取食圈,受东方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手指取食圈,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而刀叉取食 ...

  • 申小龙:400万字煌煌巨著,《张世禄全集》一睹芳颜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先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世禄先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力教授一起被学界称为中国语言学的南北双璧. 两位先生深耕的领域都涉及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语法学.词汇学 ...

  • 申小龙:是什么让中文失去灵魂?——动词中心句法思维的泛化

    新闻学院17级小卫同学来信: 您在课堂上提到,汉语具有流动性.我认为,这种流动性主要体现在汉语的句式结构上.汉语结构可以不断流动变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这一点古汉语似乎比现代汉语表现得更好一些- ...

  • 申小龙:是什么让中文失去灵魂?

    申小龙:是什么让中文失去灵魂?--动词中心句法思维的泛化 2021-06-02 08:42·shanghaixiaolong 新闻学院17级小卫同学来信: 您在课堂上提到,汉语具有流动性.我认为,这种 ...

  • 申小龙:人类诸多语言的诗歌为什么押尾韵?...

    生命科学学院15级小夏同学来信:   为什么在主要的语言当中,诗与歌曲几乎清一色地采用押尾韵的押韵模式,而只有少数的例外(如蒙古语的押头韵和日语一般不押韵),这只是巧合还是意味着人类在修辞上的某种共通 ...

  • 申小龙:当“呆ái 板”又读回“呆dāi板”,小学语文老师的纠错还有意义吗?

    作者简介 申小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文系17级小费同学来信: 老师曾经在课上讲过语言的从众性,比如"呆板"中"呆"的读音从"ái"逐渐 ...

  • 筷子、刀叉背后的文化力量,将中西方推向不同的境地

    对于中国人来说,筷子继承了大部分手的功用,并没有功能的扩展,只是手的延伸,用来实现了手的抓.夹功能,和偶尔的指头插的功能. 而西餐所用的刀.叉,并没有继承手最常用的抓.夹功能,而是用插.切功能取而代之 ...

  • 申小龙:从山东“莘县”到上海“莘庄”——汉字何以包容和尊重异读?

    新闻学院17级小刘同学来信: 今天您在课堂上谈到了汉字的语音包容性,我想问这样的语音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认还是由于语境中词义的不同呢? 平常我在读"薄"bo和ba ...

  • 筷子、刀叉和手指进食背后的文化

    思想者札记(ID: swot0101)--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更多阅读,请点击上方标题下的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本号主翟海潮,曾任大学讲师,德国Kaisersl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