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睑下垂是指提上睑肌及Müller平滑肌功能不全导致上睑不能提起而呈下垂状态的眼病。轻者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则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妨碍视功能。本病可单眼发病,亦可为双眼,可突然发生,亦可缓慢起病。从中医审证求因的角度来分析,结合中医古籍进行考证,不难发现上睑下垂在《北史》有“脸垂覆目不得视”的记载,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雎目候》曰:“目是脏腑血气之精华,若血气虚,其卡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此呼睢目。”《目经大成》称睑废,后世称上睑下垂。眼脸在眼科五轮中,为肉轮,属脾目,司眼之开合。脾气虚弱,以致下垂不举。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岐黄针是利用現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多种针具的优点形成的,运用《内经》“五剌法”里面的“输刺”和“合谷刺”做为临床操作技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易推广等特点。
本病可因先天禀赋不足,眼肌发育不良,胞睑乏力所致;亦可因后天脾虚气弱,清阳之气不升,无力抬举胞睑;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风痰阻络,胞睑经脉迟缓引发。体征:两眼自然睁开向前平视时,有不同程度的眼睑变窄,上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mm,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先天性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后天性者,先进行病因或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治疗。西医治疗以营养神经、增强肌力为主。中医以针灸治疗为主:(1)选丝竹空、鱼腰、足三里、血海、脾俞、胃俞、阳陵泉,每次取2-3穴,每日针刺1次,用补法。(2)岐黄针选2—3穴位。王某某,女,56岁,已婚。2020年7月5日首诊。主诉“双眼睑下垂1年余”。患者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睑下垂,逐渐波及到左眼睑,病情进展缓慢,曾在当地医院数次就诊,未查明原因。后至省级医院诊断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曾服用三磷酸腺苷+兰他敏治疗一年余,疗效欠佳。症状呈逐渐加重,现两睑下垂,眼睛干涩,每当劳累熬夜后明显加重,休息后缓解,晨轻暮重,影响视物,睡眠欠佳,偶感潮热,时感乏力,畏寒肢冷,饮食可,大便可,小便清长。既往体健,停经三年。患者取仰卧位,押手定位瞳子髎穴,局部常规消毒,取BX-QH 0.5*40mm规格岐黄针,以飞针手法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平刺约0.5-0.8寸,患者局部明显感觉酸胀感,即将针柄左右轻轻摇摆,沿身体纵轴约15°行合谷刺法,然后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30秒,其余穴位为岐黄针常规操作,局部闪罐,背部加拔岐黄罐5-8分钟,并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用眼。
2020年7月9日复诊,就诊时患者面带喜色,诉眼睛干涩较前缓解,两睑下垂好转,白天视物仰头次数较前减少。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取BX-QH 45mm岐黄针,印堂穴以飞针平刺手法快速刺入皮下,深度约0.8-1寸,得气后即将针柄左右轻轻摇摆,沿身体横轴约15°行合谷刺法,以患者针下胀感明显时即可将针推至皮下取出。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用岐黄罐滑罐。
瞳子髎穴,属足少阳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瞳子指人体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该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的意思,本穴指穴位天部的寒湿水汽在此穴位汇集后冷降归地。其作用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息风,明目退翳,消肿止痛的功效。四白穴,属手少阳,三焦经穴。有疏导面部郁热的作用。印堂穴属于督脉,有清头明目的作用。鱼腰穴属经外奇穴,清头明目功效。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健脾利湿,行气除胀功效。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有补肾助阳,外散肾脏之热功效。俗语有云凡病“三分治,七分养”,针灸治疗的目的是疏通经络之气,从而达到气血通而病痛止的功效。但临床上很多患者只注重“治”,而忽略了“养”。中医理疗认为胞睑垂缓主要是脾虚气弱,清阳之气不升,无力抬举胞睑;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风痰阻络,胞睑经脉迟缓引发,因此本病患者应清淡饮食,忌食肥甘厚味,防止脾虚生痰;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平时可通过做眼保健操以保护眼睛。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医、西宁市中医院特聘专家 朱海玲,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