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胆囊炎结石在家调理法!

胆囊炎、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好发年龄在20~50岁,尤其以中年肥胖、多产妇女最多见。发病原因主要是胆汁郁积、细菌感染及胆固醇代谢障碍。胆囊炎临床上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常以油腻饮食为诱发因素,临床可见中上腹剧烈绞痛,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背放射,恶心、呕吐、发热,少数因感染严重波及胆总管可有轻度黄疸,并发胆囊周围脓肿,胆囊穿孔引起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和厌食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时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部等处隐痛,病史可长达数年或十余年,部分有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发作史。胆石症与胆囊炎二者常互为因果,且大多数与慢性胆囊炎同时存在,结石较大的表现为右上腹闷胀不适,或慢性胆囊炎症状;较小的结石则可能在饱餐或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夜间平卧时结石移动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发作。结石引起的胆绞痛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绞痛剧烈,有时随体位变动,结石可能移位被排入胆总管,梗阻解除,则绞痛也随之突然缓解。

胆囊炎、胆石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腹痛”、“胆胀”、“黄疸”等范畴,因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引起肝胆气郁,气血郁滞不通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必要的调养,从而减少或避免胆囊炎、胆石症的发作。

(一)起居调养法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饮食结构,保持大便通畅,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内脏功能,防止胆汁郁积。

(二)药物调理法

1.验方

(1)元明粉9克冲服,每日1次。

(2)金钱草120~150克,煎汤代茶饮。能利胆,促使炎症消退,郁积胆汁畅流,防止结石再形成。

(3)柴胡20克,黄芩20克,枳实15克,金钱草30克,元明粉10克,大黄15克,虎杖30克,枳壳15克,金钱草30克,大黄15克,二方任选其一,每日1剂,至少连服7天,一般用药1周开始排石,嘱家属淘洗大便,寻找结石。适用于泥沙样结石或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结石。

2.中成药

(1)利胆排石片:每次6~10片,每天2次,有炎症时每次4~6片,口服,温开水送服。

(2)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金钱草冲剂:沸水冲服,每次1包,每天3次。

如果有寒颤、发热、白细胞计数大于20000,黄疸加重,胆囊肿大且张力高,局部腹膜刺激症,即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三)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针刺肝俞、胆俞、神门、胆囊穴、阳陵泉、中脘、丘墟、太冲,呕吐者加内关;高热者加曲池、内庭;有黄疸的加至阳;出现休克的加涌泉、人中、十宣。手法采用强刺激,每日2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2)拔罐法:在疼痛部位肌肉丰满处用较大口径火罐拔5~15分钟,如兼呕吐者,可先在鸠尾、巨阙刺络拔罐。

(四)按摩调养法

病人左侧卧位,左腿伸直,右腿屈曲,医者站在病人后边,双手在右季肋部做提拿数次,同时做揉法数次。痛点部位多施手法;病人俯卧,医者站在病人身旁,用手掌在背部做揉法数次,并分别点按肝俞、胆俞、胃仓;病人仰卧,医者站在病人身旁,用手掌自上而下沿助弓做分推法数次,并分别点按日月、水分、天枢、三阳络、阳陵泉、胆囊穴、丘墟。

(五)饮食调养法

胆囊炎、胆结石常以脂肪餐为诱因,所以应少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肾、脑。急性期应禁食脂肪餐,可食米汤、果汁、藕粉等流质食物。根据病情可适当采用少油半流质软饭,以清淡食物为主,并可按下列食疗方进行调养。

(1)山楂粥:山楂30~40克,去核,与粳米100克同煮成粥,吃时加白糖10克。

(2)棒渣木耳粥:黑木耳5克泡发撕碎,同玉米渣100克,一并煮成稀粥,调料适量,咸甜均可。

(3)玉米须30~60克,煎水代茶饮。

(4)薏米50克,金钱草50克,共煮汤代茶饮。

(5)萝卜适量榨汁口服。

(六)气功调养法

姿势不拘,取坐、站、卧式均可,舌抵上腭,身体放松,排除杂念,鼻吸鼻呼,缓慢吸气,将意念行至丹田,有气感后再上行至右肋下期门穴,然后意守10~15分钟;先出左脚,吸气,略收小腹,再出右脚,这样一步吸一步呼,每分钟走80~120步,行动20分钟为一轮。收功时放慢步伐,两手抱肚脐想一下,即可收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