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是什么?练功之“气”是什么?“气”是什么?

什么是“气”?

对这个“气”,说的人多,说得清的人,真心不多。

在东、西方文化中,以及普通人和文化人之间,这个“气”的含义,是大不一样的。

在西方文化中,它就是气体而已,是与固体、液体相并列的一种物质存在的状态。

冰雪(固体)

水(液体)

水蒸气(气体)

但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至少有着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生活的层面。

在生活层面,我们普通中国人的关于“气”的意识,和西方人的关于“气”的意识是一样的,就是“气”便是气体,是与固体、液体相并列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二是哲学的层面。

在哲学领域,也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气”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头脑里面,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而西方哲学里,就没有这个概念。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这个概念——“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内涵、有哪些外延呢?

在目前来说,即便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的某些大家,恐怕也是很难说得清。

这还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是中医的层面。

在我们的中医理论中,“气”也是一个最基础的概念。

但是,对于这个概念,中医领域里面,懂的人就只是懂,并且会熟练地运用。

而你要他们这些懂的人,把这个概念说出来,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出来。

当然,对于不懂的人,那就肯定是怎么也不会懂了,那样的人当中医,当然就只能是当骗子。

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气”,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气”,自有其内涵;而它们,既然要借用我们普通人都能够理解的“气体”之“气”的名称来表达,那么,它们就必定也有着我们普通人都能够理解的“气体”之“气”的一些特征。

所以,要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我们就要先回头认真地认识一下,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气体”之“气”。

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气体”之“气”,是相对“液体”和“固体”而言的。

水与冰(液体和固体)

相对于“液体”和“固体”,“气体”有什么特殊性呢?

要谈特殊性,先要谈共同性。共同性之外的性质,就是特殊性。

“气体”、“液体”、“固体”的共同性就是,它们都是“体”,都是若干个基本单元之间的集合。

所谓基本单元,就是集合中相对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

比如:水的基本单元,就是水分子;水分子的基本单元,就是氢离子和氧离子;氢离子或氧离子的基本单元,就是原子核和电子(或质子、中子、电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就是人;宇宙的基本单元,就是星球。

由若干个基本单元组成的集合,就是“体”。

这是“气体”、“液体”、“固体”的共同性。

那么,相对“固体”和“液体”,“气体”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气体”的特殊性,就是它的集合,没有规则;它是无规则的集合。

意思就是,它的基本单元之间,相对都是独立自由的,没有相互之间的牵扯。

而“液体”和“固体”就不同。

“液体”和“固体”的集合,都是有规则的;就是基本单元之间,是有相互牵扯的。

“液体”的基本单元之间,相互牵扯相对少一些,就是规则不那么多;而“固体”的基本单元之间,相互牵扯相对就更多,就是规则相对更多。

比如水,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形态,三种形态的基本单元,都是水分子。

但是,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一样,这个集合体的形态就不一样。

气态水中,水分子之间就没有规则,相互之间是自由独立的。

液态水中,水分子之间就有一定的规则,但是,规则不多、不强,相互之间有牵扯,却又相对有一定的自由度。

固态水中,水分子之间就规则很多,相互之间就没有什么独立自由可言了。

这样,我们认识了普通的“气”,就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无规则的集合。

那么,我们怎么由这个普通的“气”,来认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气”,包括哲学之“气”和中医之“气”呢?

先说哲学之“气”。

这些个哲学人士,就是文化人士,他们的头脑,和我们一般人的头脑,是有些不一样的。

我们一般人关注的,只是事物的形而下,就是只关注一个事物的具体的、看得见、摸的着的方面。

而文化人士关注的,一般都是事物的形而上,就是关注一个事物的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必须要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够觉察到的方面。

比如,水是由一个氧离子和两个氢离子组成的,这就是水的形而下的一面。这个方面,是通过我们的直接的观察与感觉,而让我们认识到的,尽管它需要使用到仪器。

那么,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是它的形而下的方面吗?

不是,这个方面是形而上的。

因为,没有和其它背景性事物进行比较,我们是认识不到它的这个方面的。

不与杯子比较,我们认识不到水是液体;不与米汤比较,我们认识不到水是无色的;不与醋比较,我们认识不到水是无味的。

而我们普通人心目中的“气”,与文化人心目中的“气”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我们普通人只看到形而下的“气”,而没有看到形而上的“气”。

我们普通人心目中的“气”,就是空气、水汽、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等等这些具体的东西。

但是,文化人士的心目中,就不是这么认为的。

在文化人士的心目中,只要是没有规则的基本单元的集合,就都是“气”。

比如,在人类社会中,人,也可能是“气”;在宇宙世界中,星球,也可能是“气”。

因为,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人与人之间,往往都是无规则地组成集合的(家庭内部有规则,家庭外部就无规则,至少没有家庭中那么强的规则);星球是宇宙世界的基本单元,星球与星球之间,也往往是无规则地组成集合的(星系内部有规则,星系外部就无规则,至少没有星系内部的规则那么强烈)。

我们从古籍《易纬·乾凿度》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理解到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什么是“气”: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而事物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分别是事物从无到有的几个阶段。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就是原始、最初;“易”,就是变化。太易,就是最原始、最初的变化。

这个最初的变化,是事物的环境的变化,它是事物内部若干个基本单元开始形成无规则的集合——“气”的原因。

但是,在环境刚开始发生变化时,事物的基本单元还没有受到影响,还没有形成集合,还没有形成气,所以,就“”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就是原始、最初;“初”,就是事物发生之初。太初,就是事物产生的最原始、最初步的阶段。

任何事物,都是从环境中产生的;任何事物,又都是由若干个基本单元所组成的。

而基本单元之间,最初是各在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状态,它们是不是一种集合的状态呢?

这个倒是不一定。

只有当环境发生变化,激起那些基本单元的原始状态也发生变化,才有可能使那些基本单元,会因为一个统一的环境变化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变化特征,这个统一的变化特征就使得那些基本单元形成一个集合。

而这个集合显然是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不是基本单元之间自主形成的,基本单元之间并没有主动的联系,所以,这个集合是一个没有规则的集合,是一团“气”。

这就是“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就是原始、最初;“始”,就是事物的开始。太始,就是事物最原始、最初步的开始。

当若干个基本单元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形成无规则的集合,形成“气”之后,基本单元与基本单元之间,因为原始状态的不同,受到环境变化之影响后所起的变化不同,它们就有可能因为位移的方向、轨迹发生交叉而相遇。相遇即是缘,缘就是位移方向及轨迹的重新安排。于是,两个或若干个基本单元之间,就此相互联系、相互牵扯,形成阴阳,形成乾坤,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总而言之,就是形成了一种有规则的集合。

这种有规则的集合就不再是“气”,而是有一定的形状。

这就是“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太”,就是原始、最初;“素”,就是素质、个性。太素,就是原始的、最初的素质与个性。

当两个或若干个基本单元形成阴阳,形成乾坤,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之后,这两个或若干个基本单元的素质就会发生加减,个性也会发生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新的素质、新的个性的基本单元,也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事物。

新的事物具有自己独特的品质与个性,这就是“质之始也”。

我们来以一个家庭为例,看一看家庭这个具体事物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几个阶段的变化发展过程。

家庭这个事物的基本单元——人,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太易”。

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双重变化下,人,就成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飘萍——四处移动。在四处移动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就有可能相遇。相遇并不等于相知。正像一个工厂里的男孩和女孩,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虽然在一个工厂里面工作,但是互不认识。不过,这种互不认识的情形,却是家庭这个事物可能产生的最初的基础。这就是“太初”。

因为在一个工厂里面工作,男孩女孩相遇相知的概率大大地增加,他们终于相爱,组成了一个家庭的形式。这就是“太始”。

他们终于结婚,组成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具有这个家庭的特质与个性,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这就是“太素”。

那么,在这个家庭产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气”的形态吗?

男孩女孩相遇在一个工厂,却并不相识,或者没有直接的相互联系,这就是“气”的状态啊。

当然,从另一个事物,从工厂这个事物的角度看,男孩女孩之间,就不是“气”的状态,而是“形”的状态,因为,他们之间通过各自的工作岗位而联系起来了。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气”就是基本单元之间的没有规则,没有相互联系的集合。而不管这个基本单元具体是什么。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中医里面的“气”。

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中医之“气”,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气”,就是若干个基本单元之间的没有规则的集合。

不过,由于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以,中医之“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只讲阴阳,所以,相应的也只有阴气和阳气。

而中医不仅讲阴阳,更讲五行,所以,中医里面除了阴气和阳气之外,还有金气、木气、水气、火气、土气。

因为五行与五脏相对应,所以,相应就有肝气属木、心气属火、脾气属土、肺气属金、肾气属水。7

然而,不得不说,中医的这个“”肝气属木、心气属火、脾气属土、肺气属金、肾气属水”的理论是不对的,这个理论的创造者错误地理解了《五行图》的内涵,错误地理解了“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所以,就错误地将“金、木、水、火、土”与人的脏腑器官进行了对应。

实际上,《五行图》与《太极图》是对应的。

《太极图》是象征一个事物的原始的存在状态;《五行图》是象征一个事物的根本的变化倾向。

《五行图》中的“金”和“木”,就是《太极图》中的两个鱼眼,分别表示各自方面的品质与秉性(形而上);《五行图》中的“水”与“火”,就是《太极图》中的两个鱼体,分别表示各自方面的结构与载体(形而下)。《五行图》中的“土”,就是《太极图》的大圆,表示整个事物,表示整个对立统一关系。

显然,《五行图》中“金木”、“水火”、“土”,是属于三个不同的级别,具有三种不同级别的功能属性;而人的五脏器官,是属于三个不同的级别,具有不同级别的功能属性吗?

当然不是的。

所以,以《五行图》去对应人体的脏腑器官,是不对的,是没有正确理解五行学说的含义。

不过,尽管中医理论以《五行图》去对应人体的脏腑器官是不对的,却不能说,整个中医理论不对。

因为,除了《五行图》外,中国哲学文化里面还有另一个更深刻的理论模型,就是《洛书》。

而中医理论歪打正着,是恰好能够和《洛书》理论相匹配的。

《洛书》和《太极图》一样,也是象征一个事物的存在结构。

不过,《太极图》是象征一个事物的原始状态的存在结构;《洛书》是象征一个事物的高级状态的存在结构。就像鸡蛋和鸡仔。

鸡蛋和鸡仔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阶段,鸡蛋是原始阶段,鸡仔是高级阶段。

而原始的鸡蛋与高级的鸡仔有什么区别呢?

就是《太极图》和《洛书》的区别。

《太极图》中,只有两个基本单元形成一个简单的对立统一 ,没有专门的中枢协调结构。

《洛书》中,就有四个基本单元形成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并且具有专门的中枢协调结构——中央的阳五。

《洛书》中,除了中央阳五之外,还有四个阳性的奇数和四个阴性的偶数。

它们其实是配对的,就像《太极图》中“鱼体”配“鱼眼”一样,配对成四个基本单元。

其中,阳一和阴八配成一个基本单元;阳三和阴六配成一个基本单元;阳七和阴四配成一个基本单元;阳九和阴二配成一个基本单元。阳数都是形而下的结构与载体;阴数都是形而上的品质与秉性。

之所以品质与秉性的层次越低,其结构与载体的体量越大,是因为“反者道之动”,压力等于动力,压力越大,发展的潜力越大。

之所以阳一作为阴八的结构与载体,在阴八与阴六之间,是因为它受阴八的规定,与阴六以及事物的外环境进行互动。

之所以阳三作为阴六的结构与载体,在阴八与阴四之间,是因为它受阴六的规定,与阴八和阴四进行互动。

同理,阳七受阴四的规定,与阴二和阴六互动;阳九受阴二的规定,与阴四和外环境互动。

当我们了解了《洛书》里面的这种结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洛书》里面的阳一、阳三、阳五、阳七、阳九,就相当于人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那么,人体器官之间怎么联系呢?

中医里面的各种“气”——“肝气”“肺气”“心气”“脾气”“肾气”,又在人体器官的哪里呢?

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只要了解一下人体的体温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人体是有一个恒定的温度的,一般是36.5℃左右。

那么,温度的本质是什么呢?

人体的这个恒定的温度,又是怎么来的呢?

温度的本质,就是微细粒子(基本单元)的浓度及其活跃度。浓度及其活跃度越高,温度越高;浓度及其活跃度越低,温度越低。

也就是说,温度其实就是一种基本单元的无规则的集合,其实就是一种“气”。

那么,这种“气”是怎么来的呢?

正像一只军队、一个国家,她处于环境之中,她要不要与环境发生联系呢?她怎么与环境发生联系呢?发生联系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她肯定是要与环境发生联系的。

她与环境发生联系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结构中的一部分,转化成“气”的形式,发挥出去,通过这些“气”去与环境发生联系。

然后,不论结果如何,她总有一部分基本单元 ,会因此损失掉,变成“气”而挥发掉。

我们的化学知识也告诉我们,两种固体物质之间,是不容易发生反应的,只有液体和气体之间,才容易发生反应。

所以,前面古籍《易纬·乾凿度》引文的最后说:“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

人体,其实就是一个浑沦的状态;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也都是浑沦的状态。

浑沦的状态中,是有许多“气”的。

这些“气”,就是器官组织之间发生联系的官能团。

而由于这些“气”是器官组织发挥出来的,所以,器官组织的状态之好坏,也可以通过这些“气”的状态之好坏反映出来。

这就是中医赖以通过“望、闻、问、切”来辩“气”,从而确定人体健康状态的基础。

所以,我们现在理解了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什么是中医之“气”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