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原创】遥远的思念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遥远的思念
文 | 张俊
一年一度的清明到了,那是祭奠先祖和追思至亲至爱泪水飘飞的日子,身在遥远的异乡心儿早就飞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心里默念着那一抹抹欲说还休的的遥远思念。
特殊的节日里,网络上,电视里,微信朋友圈一大波关于清明节的话题,自然而然影响着人的心情,一整天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一直都无法释怀,想起了很多。
岁月嬗变,时光荏苒,转眼已经在西藏工作到了第十九个年头,弹指间,从十几岁的毛头小子过了而立之年,对于人生和事业已经多了一些顿悟,这些年在外的日子总让我牵挂的还是家的方向。
思念像是一道曙光,想念的亲人在远方。
这些年一直在西藏,每每回家眼望着家乡一天天在时代的驱动下发生着变迁,心里总是充满着欢喜和自豪,但看到自己的父母双亲和那些所熟知的人随着岁月一天天老去,甚至有些人已经逝去,心里又难免生起一丝叹息。
眼望着那些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老人们,总在感叹时间过得快,有时候不经意间,脑海里总想把时间倒回去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来追忆和寻找那些年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
不在家时,电话里总是会和父母亲聊着家长里短,家里家外。父母会絮絮叨叨重复说起许多已经说过的话,而我还需要不厌其烦地听完,然后人云亦云。
父母都老了,我们和他们一样放不下的更多了。
或许是越来越懂活着的珍贵, 偶尔脑子里还会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想到了死亡,想到了人生最悲拗的就是痛失亲人的场景。然而,从来都不敢去深想,哪怕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都会让自己难过很久。
外婆已是耄耋之年,年愈九十眉寿,依旧耳聪步健,只是患了眼疾后,眼神大不如从前。外祖父出身寒门,自幼丧父靠母亲抚养成长,青年仕途不利,闲赋在家多年,靠种田打柴抚养六个儿女,晚年才算是享得清闲,加上孙辈、重孙辈有四十余人,为了儿女和晚辈们,外婆、外祖父两位老人操劳了一辈子,也相守了半个多世纪,然而,现在一个在天堂,一个在人间。
外祖父离世的那年冬天,也恰恰是我刚刚成婚的两个月以后,要知道之前两位老人生怕我讨不到媳妇儿,四处打听张罗着给我找对象。
那时候我还在当兵,即将休完假回部队,最后一次见外祖父是个特别冷的一天,天灰蒙蒙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特别的寒冷,我一进门见他和往常一样悠然自得地躺在躺椅上看着电视,见我到来,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坐了起来,随手把放在方茶几上的搪瓷茶杯递给我,让我喝茶,然后又嘘寒问暖,问东问西。就在半年前,折磨老人家好几年的尿结石终于通过手术治愈,戒了好几年的烟酒又重新拾起,正当大家放下心时,就在我回西藏的一周后,老人家在一个星期五的深夜安然长逝,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惊动任何人。
噩耗袭来,难掩内心的悲伤,我已泣不成声,直到最后也未能送上老人家最后一程。
来年的清明节,也就是2010年的清明早早安排了休假,去了外婆家,一切如故只是再也看不到外祖父,和表哥站在外祖父的坟前,最终还是忍不住悲痛,努力让眼睛睁得大大的,不去眨眼,可瞬间眼里的世界还是由清晰变得模糊起来。
自从九年前外祖父的离世,一辈子信佛的外婆,总是给我们这些儿孙辈们念叨着,外祖父一辈子是好人,他走了,老天爷眷顾他让他去当神仙了……
妻子家三代人从教,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她的爷爷年轻时就在我的家乡教书,一生桃李满天下。退休后老人家没有和儿孙们住在一起,而是住进老宅。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农家小院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一派生机盎然。很多年来老人家备受腰椎间盘突出的折磨,佝偻着腰,痛的不能走远路。我的家乡和妻子的家乡相隔数百公里,平日里妻子难得回上一趟娘家,每次回去看老人,老人总是乐呵呵的,平时别人拿来的零食舍不得自己吃,只有我们到来了,才会拿出来非得递到我们手上让我们尝个遍才高兴,分开时总是不管天晴下雨,不管是否身体抱恙,总把我们送到院门口,直到看不见我们才转身回屋。
那年我乔迁新居,老人家来祝贺,临上车前我告诉老人家要多保重身体,老人家淡淡说道,“身体不行了,已经查出来食道癌了。”我和妻子相互一愣,实难相信这个晴天霹雳,妻子忍不住眼泪当场就夺眶而出,泣不成声,老人家赶忙安慰道“没事,你们不用担心,人老了总有那么一天。”说完还是一副乐呵呵的神情上了车离开。
再后来,妻子尽量多抽出时间回娘家希望能多陪陪老人家,而我在西藏一年难得回趟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获赠朋友送来的书,书中收集了当地大量的诗词民歌,有一天当我读到某页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耐不住心中的激动,赶紧打电话确认,没想到真是妻子爷爷六十年代在某地任教时留下的三首古体诗,当我带着书到了他家里时,那时候老人家的病情已经很严重,身体消瘦的厉害,对稀饭之类的半流质食物已经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老人家耳背,当我翻开书,找到文章,并大声告诉他这本书的主编之一就是当年他的学生,同时还想让他尽量回忆当年的一些往事时,具体创作这几首诗歌的场景已经记不起来,可是谈起学生来却记忆犹新,因为那是他刚参加工作后所教授的第一批学生。见到他说起学生来神情里透着的骄傲和自豪,于是,我费劲周折找到了他学生的电话,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青春已不在,病奄中的老人家显得很激动,几句简单的问候就让他数度哽咽。
后来,妻子带着女儿去医院最后一次探望他,意识清晰却很难再说出话来,临别前,老人家突然艰难地对妻子说,“xx,在西藏工作忙,到时候就不要让他回来了……”
老人家临终前夕,不想住在医院,执拗地想回到家里,终究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在那年腊月永远离开了我们。有时候在想,老人家在天堂必定过得很好,因为那里没有病痛和悲伤。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自己那些所谓的忙碌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在亲人面前仅靠那些匆匆忙忙的相聚和守护是远远不够,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岁月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亲人才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在自己还有生命时,就应该好好去珍惜身边所有的美好。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 清明节的夜里,我面朝窗外,深情凝眸,那些逝去的亲人们音容在目,犹言在耳,身在异乡,内心涌动着一股忧思,不淡不减……
(注:文中所有插图由作者拍摄提供)
张俊,80后,陕西商洛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曾在驻藏部队服役,后考录公务员,现供职于西藏某县政府办公室。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