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日本,却又掩耳盗铃,为什么说清朝的灭亡就亡在预备立宪上?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6期:

清朝的灭亡跟慈禧脱不开干系,一方面是她死得早了点,另一方面也跟她掌权期间的权力高度集中有关。

正是由于慈禧权力欲望过于强大,导致她不会容许任何人有资格挑战自己,包括皇上。这也就导致了,她去世后,大清再也没有一个实权派能挑起大梁,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土崩瓦解。

但在她去世之前,她也做过一些努力,尽最大的可能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这些努力中就包括——预备立宪!

那么晚清的预备立宪为什么没能成功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6期:羡慕日本,却又掩耳盗铃,为什么说清朝的灭亡就亡在预备立宪上?

一、

我们先讲一下晚清君主立宪改革出台的大背景:

晚清所在的环境,不仅仅是清朝国内旧制度日渐瓦解,新制度尚未成型的阶段,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同样是一个大洗牌过程。

就大的趋势来讲,清朝的灭亡是顺应形势,也叫大势所趋,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不管掌权者怎么折腾,最终的方向是不会变的,顶多延缓一下前进的脚步罢了。

但任何一个朝代肯定希望能万年延续的,不能说掌权者是自私自利的人,换谁都一样,这也是人们的认知和当时的体制所决定的。

所以,掌权者也会自行改革,想尽办法延续本朝,遍观整部中国史,历朝历代进行改革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清朝,雍正帝当政时期也是推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无形中也算是给大清延续了寿命。

到了晚清,也尝试了两次改革,一次是以光绪帝主导的戊戌变法,一次是以慈禧太后主导的预备立宪。但毫无疑问,这两次尝试都失败了,前者的失败原因在于太过激进,且变法者并未掌握实权。更重要的是,无意中把光绪帝跟慈禧太后拉到了对立面,这是涉及到大清权力最大的两个人生死问题,变法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后者的失败,原因就海了去了,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

正所谓革自己的命是死,不革自己的命也是死,无外乎一个早死和晚死,一个自杀和被杀的区别罢了。

下面我们就通过其中一个视角,来阐述一下,晚清的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失败?

二、

戊戌变法就是慈禧搅合黄的,为什么后来又是她亲自指挥预备立宪呢?

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算是开了眼界,原来这些蓝眼黄毛怪这么厉害,而厉害的原因并非是他们真的有着三头六臂,而是国情不同。

如果说最早的时候,还有人认为这是人种不同,毕竟人家人高马大的,而我们又是黄色人种。等到大清在甲午战争时候被日本胖揍一顿时,有所醒悟,但仍然可以怪李鸿章,可以怪光绪帝,可以怪北洋舰队没有人家日本联合舰队强大。

但亲眼目睹东三省打得那场日俄战争之后,大清上下终于醒过味来了,原来并非是咱人种不行,是因为咱的制度不行啊: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你看常年给咱进贡的日本,自从明治维新改成君主立宪之后,那国力涨得哇哇的啊。先是把咱大清胖揍了一顿,转过身来又把老毛子打得哇哇叫,咱再不跟着学,就真的亡啦。

学啥?

当然是君主立宪啦!

包括慈禧太后非常信赖的李鸿章临终时也给慈禧太后留有遗书,作为第一个考察过欧美的重量级大臣,李鸿章是有发言权的,也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强大。所以,临终时给慈禧太后的书信中也是再次强调变法的重要性,建议太后和皇上“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经历了这么多内忧外患的冲击之后,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变法,晚清正式变法拉开了帷幕。

三、

变法总是有目的的,那么慈禧太后组织的晚清预备立宪,其目的是什么?

有了立宪的想法,又有日本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摆着,就算是依葫芦画瓢,也能弄出个不三不四的宪政出来。

事实上,大清就是这样做的,于是慈禧太后也效法日本,派遣了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去学习欧洲的“宪政”经验。

这五位大臣出去转了一圈,喝了几杯咖啡只会,头脑异常清醒,大有收获,回来后就给慈禧太后力陈“宪政”的好处:

“一曰皇权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关键是这玩意一旦施行,以后再有什么天灾人祸,皇上就不用下什么“罪己诏”了,把罪过都推到内阁总理大臣头上就行了。好处自己拿,有错就往别人头上推,而且宪法是约束老百姓的,是保障皇上权力的,这么好的东西当然得推行啊。

所以,慈禧太后的变法意志不是一般地大,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写明是她发的上谕,乍一看跟维新派没啥区别: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母子一心,臣民共见。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禁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有了慈禧太后在前面打头阵,晚清轰轰烈烈地宪政改革进入到了高潮。不管慈禧太后是什么出发点,或者目的是什么,但只要变法切实能全员参与,其结果并非是国人所不能接受的。

四、

那么面对清廷高层的变法意志,底下的那些满汉大臣们又都是什么态度呢?

满族大臣们当然高兴啦,因为自从慈禧太后当政以来,一直是重用汉族大臣,各地督抚也都以汉族大臣为主。有了这次立宪集权的机会,正好可以排挤那些汉族大臣们,收回各地方督抚的权力。

对于汉族大臣来讲,实际上一开始也是满怀期待的,至少对于袁世凯来讲,他是举双手欢迎立宪的,而且一开始也是忙活地最欢。

袁世凯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受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即使他没有提前向荣禄告密维新派“围园杀后”,他在光绪帝心中也不可能有啥好印象的。眼看着慈禧太后一天天老下去,万一老太太蹬腿了,光绪帝执政,自己能有好果子吃吗?

但,如果宪政成功了,那么为君的光绪帝再想“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时,就有内阁成员出来限制皇权了,这样袁世凯才能保命。

所以,对于能限制皇权行为的宪政来讲,袁世凯是百分百支持的,因为就算是变了法,自己的权力仍然是很大的。

但袁世凯显然没搞清楚状况,毕竟整个变法的过程,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是主力,满族大臣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所以在他提出官职改革后,众人立马有组织的,有预谋的,向他发起了进攻:

“欲举吏、户、兵、工四部之权一人总摄,群情骇异,谓疑于帝制自为,倚信至斯,可谓古无今有。”

你袁世凯是不是要谋朝篡位啊,是不是想图谋不轨啊,这样架空皇上,说,你究竟想干嘛?

五、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大臣,退出“预备立宪”这个项目之后,也就预示着变法的失败。

一开始袁世凯仍然对变法抱有希望,即使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官职“明升暗降”,他也认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慈禧太后竟然在变法的关键时刻一命呜呼了,临走前还顺道带走了光绪帝。

自己的靠山一完蛋,袁世凯就开始傻眼了,新当政的又是个小皇帝。小皇帝的爹载沣又把光绪帝的死归咎到袁世凯头上,于是暴风骤雨般的打击都落到了袁世凯头上。

随着袁世凯的被免职,清廷的“预备立宪”也走进了死胡同。再加上这几年清廷有威望的几员大将,李鸿章也罢、刘坤一也罢、张之洞也罢,甚至于荣禄都接连去世,晚清政坛几乎无人可用。

虽说这些人的离去,对大清来讲,扫除了心腹大患,也失去了来自于他们的威胁。但他们留下的权力真空也让晚清政坛陷入了困惑,因为剩余的人当中,实在是挑不出像样点的人能顶替这些位置。

虽说大清是被辛亥革命赶下台的,实际上以孙中山为主的同盟会组织的武装起义根本成不了气候,几十个人都敢起义的主,怎么可能成功?

真正导致大清灭亡的,恰恰就是“预备立宪”,因为人们的兴头一旦被挑逗起来了,就很难再压回去。当所有的国人都眼巴巴地等着国会召开,三天两头地对“预备立宪”的期限大喊大叫,以及不断进京请愿后,清廷其实也就乱了阵脚。

乱了阵脚的结局,就是出了一记昏招,既然国人都嫌大清变法太慢,那就来个快点的吧,于是责任内阁名单出台了。

可以说正是这份名单的出台,彻底击碎了国人变法的心,总共十二个人,满族贵族就占了九个,大清所有的要害部门都占了。更可气的是,内阁总理大臣竟然是庆亲王奕劻,谁不知道这是一个巨贪?

于是,所有对变法所抱有的希望彻底被击碎,磨灭掉了国人最后一点耐心,既然这个糟糕的大清不能自己革自己的命,那就教给我们来革吧!

于是,仅仅半年之后,轰轰烈烈地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转过年来,宣统帝就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宣布了退位,大清就此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