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十五(怎样尊重和重视灵感)
十五、怎样尊重和重视灵感
犯了主观主义的结果,就是让学诗写诗,也包括欣赏鉴赏的能力,走到了尽头,或者进入偏狭发展,带来的是永远无法自圆其说的这样那样的漏洞,又可惜的是,这些漏洞总是处于不自知中的,反而造成以千方百计自圆其说为美,于是就进入了不合理的经验论,持短视观念,看重一时褒贬,导致审美能力也随之不得不越来越偏向成王败寇观,进而稀里糊涂地就拜倒在了什么所谓“主流”之下,跟风而动。
要知道,对艺术而言,创作灵感是随时随地的,岂能有随是不是主流,跟不跟风,而有而无的可能?不但没有这种可能,而且一旦随这些不应有的念想来选择和应用,就成了对灵感的扭曲,甚至扼杀。
就一个人而言,任何灵感都因为意味创造而难得,是宝贵的,不管这个人是否有偏好偏狭,既然谁也说不准下一刻会有什么灵感冒出来,这就注定灵感永远是对人的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有偏好偏狭,就得要么放弃一些灵感,时间一久,反而会对这些灵感麻木不仁,要么为了顺应自己的需要,来扭曲这些灵感,这两种选择显然都是无法避开的。
如果没了主观主义,也就没有这些因偏好偏狭引来的不足和难处,什么样的灵感都可顺应,那么笔下就总是自自然然的,时间一久,这也会成为同样难得的经验。
应该明白,合理的实践经验是审美的最大底气,也是审美的最客观因素,这时审美不仅不会犯主观主义,各方面能力也是普遍开花和易于提高的。
这才是对灵感的尊重和重视,仍是个认识问题。可以见得,不管干什么,主观主义都是人的最大敌人,要改变主观主义的局面,就只有“战胜自我”四个字等着了,不然除了对所做所说,一意孤行地自我解释、为了面子不断自我维护下去,就永远无法自圆其说。
还是从大处看。从唯物主义角度讲,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不管前进,还是倒退,总体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绝不像平日简单的工作那样,是个重复过程,也就从没有简单的重复过,都可以说成“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改革开放以后是,改革开放前亦是,也就都需要先客观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怎么“摸石头过河”,都同样绝不能犯一边不得不自我解释,一边问题越引越多,自相矛盾,永远不能自圆其说的主观主义错误。
主观主义的本质是认识局限,是在抓不住或抓不准规律的情况下,还自以为正确,实际是跟着感觉走,特点是急功近利和由此形成的极其短视,又任性得一意孤行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主观主义的成因,主要是因为不顾,或看不到、看不准、看不清、看不全,客观实际存在而造成的,又因总逃不出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也就总是牵强附会和强词夺理的,既有自以为是而孤注一掷的官僚主义一面,也有僵死教条导致认识和能力欠缺,而在急于求成和想交差、想服众时,不得不追求表面成绩的形式主义一面,所以本质上又注定是虚荣的,片面的,盲目的,自私和冒险的,离不了以侥幸投机,沽名钓誉,好大喜功,拉大旗作虎皮,成王败寇为特征。
认识的局限就是人的局限,二者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比如,认识如果跟不上,人不仅易于生成偏见成见,也易于受本能意识控制;人如果懒惰,不爱学习和付出,认识同样是懒惰和无用的。
也因此,认识分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尽管说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只有越接近客观的认识,越能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越是客观认识,反之则只能停留于相对片面的主观认识。过分的主观认识,就一定会造成人的各种各样局限。通常“认识”二字,是指客观认识,因为这才是认识的根本意义。
一个人只要存在这样那样局限,就总充满着这样那样自相矛盾,就不可能有自圆其说的那一天。事实上,主观主义由于过分追求并满足于眼前效果,宁可扭曲客观现实或熟视无睹,也不肯再认识,更没有深入探索的耐心,而注定是让认识停止的必然结果。
这说白一点,就是“眼高手低”,梦做得大,认识却跟不上来,造成能力也达不到,最终都无一例外要反映为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才是制约人终究有什么样认识和本领的根。
为什么无一例外?人总要活着,生活总要继续,客观认识跟不上,能力达不到,还要有梦,不靠主观还能靠什么?这也包括麻木不仁的人。
说到这,不论是谁对此有什么想法,同样都是灵感,那么就不妨再问一问,是以现成的认识原地踏步似的对待,或以不屑一顾的姿态执意扭曲似的对待,而犯主观主义,还是顺应自己的想法和新的认识去思考,乃至进行切实的研究和探索,而抛弃主观主义?
这个问题里,既有怎样尊重和重视灵感的原理,也同样有避免主观的原理,有写诗提高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