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把“国脚酒后失言”拍成电影,肯定很“刺激”

因为一件事情,我想起两部电影。

第一部电影叫《绣春刀2修罗战场》,里面有这么一个片段,挺有意思的:

雷佳音去查张震的黑料,问一个与张震交好的和尚:

“收反动派字画的都有谁?”

和尚犹豫了一下:

“这我哪儿记得清啊!况且来庙里上香的施主都是好人呐!”

雷佳音示意手下的马仔,马仔翻开一本册子,在上面写到:

“和尚说,收反动派字画的——都、是、好、人……”

和尚大惊失色……

这本册子叫《无常簿》,是明朝锦衣卫专属调查侦辑记录某些人“不当言行”的“证据”。

不知道这小册子是不是电影虚构的东西,反正听说在明代锦衣卫抓人挺狠的,经常半夜在人家吃饭睡觉的时候就闯进来把人带走了。

毕竟限于科技因素,几百年前的明朝人做事情效率还是慢,所以我觉得《无常簿》这种东西,可能有,但未必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么夸张:

人家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你偏偏躲在一边写人家说了什么。要真是那样的话,估计早就被人灭口了。

现在就好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智能手机这玩意,不但取代了照相机,还取代了录音机和摄影机,只要按下一个键,在场的各位都是垃圾。

能拍下来发到网上还能引来大家强烈关注的,必然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1

“失身”不可怕,“失言”才可怕

在几年前有位曾经非常受大家欢迎的节目主持人,因为长相喜感且“慈祥”,所以大家叫他“姥爷”,主持节目的风格很亲民,很随和,还很絮叨。

而且他大多主持“节庆七天乐”这样的综艺,因此只要见到他,必然是在国庆或春节的日子里,再配上他那张脸,属实很“吉祥”。

但有一天“姥爷”不“吉祥”了,因为他在参加一场私人酒宴的时候讲了一个明显不合时宜的段子,正好被在座的某位陪客用手机悄悄录了下来,发到网上。

这一下引起轩然大波:

你一个正面人物怎么能讲这么下作的事情呢?

迫于压力,官方第一时间默默表态:

用不着你了,你挂起来吧。

这一挂,就到了现在。

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这个责任主要还是在“姥爷”身上——

酒后无状,口出狂言。

还好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不能因为“姥爷”如日中天的身份及时批评指正,但知道可以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让群众们帮助指正。

这叫“觉悟”,还是沉淀了几百年的觉悟。

于是我想到了第二部电影,叫《霸王别姬》,是华语影坛的经典。

里面同样有这样一个片段:

大家都以为好日子来了的时候,一场风暴反而先到了。

段小楼(那时候还不是沙瑞金书记)因为解放初的一些言论被“朋友”和“小四”揭发,在批斗的时候被小将们打得撑不住,差点说出程蝶衣给袁四爷当“兔子”的往事。

菊仙把他制止住了,但程蝶衣也急了,跳起来揭发说菊仙是旧社会的妓女,这下小将们更来劲了,用拳头问段小楼“你怎么看?”段小楼说:“我跟她划清界限啦!”

这电影昨晚上才重温一遍,忽然觉得“检举”、“揭发”这些事不仅有时代特征,还有民族特征。

你搞不清什么时候身边一个你信任的人、你关心的人、甚至是不起眼的人会在某一刻忽然跟别人说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某地,你说了一些什么话。

以前我一直觉得这可能是人类八卦的天性,但后来琢磨一下:

不对。

都是成年人了,你未必不知道话传三耳,语意全失的道理。

我说的一句话可能是这个意思,又或者根本就是“这个意思”,说出来给在场的人听不打紧,传出去给利益相关的人听很要命。

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那你为什么还要扩散出去呢?

除了因为“正义感”和“对不起,其实我是卧底”的壮烈以外,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情怀。

“2

手机里面有“真相”,群众里面有“坏人”

挑动“群众斗群众”是一门亘古相传的艺能。

可能也是某些人深入骨髓里的DNA。

智能手机的实时录制功能与各类传播平台结合,于是前一秒在洛阳发生的事,下一秒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能看到。

所以某位“前国脚”因酒桌上言行不当,于是步了“姥爷”的后尘。

标准动作走一遍:

处理,严肃处理。

这位“前国脚”说了什么,针对谁,在我看来都可暂时忽略。

只是好奇: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很私人的聚会上,一个人说的话会被迅速传播出去?连视频都有?

而且看起来这角度明显不怎么光明正大。

我因此一激灵,想起自己时常参加的一些活动。

所以我现在也有些惶恐,不知道“口罩”什么时候能摘,什么时候必须戴上。

我又想起我讲的上面两部电影,这才发现——

因为有了“无常簿”,才有了“划清界限”。

中国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生活里,还都刻画在影视剧里。

用影视来映射现实,那起码要给所有人提个醒:

一、以后聚餐,非熟人不聚;

二、聚餐时带智能手机者免聚。

一切回归原始状态,我说了什么,你传了什么,死无对证。

就像我看过一个笑话:

张三李四是邻居,一次喝酒,张三酒醉后用酒水在桌子上写“我要做皇帝!”李四一看,扛起桌子就往衙门跑,要向官府检举“有人要造反”,结果等到了衙门,官老爷都升堂了,桌子上的字早就干了,一点痕迹都没有。

李四就只好对官老爷说:

“小的家有祖传方桌一张,特地献给老爷……”

不然呢?

不这样办真不行,哪怕到最后你我彼此之间,一点信任都没有了。

但起码你我都很安全。

如今我看着电影里的和尚与小楼,再看看现实里的“姥爷”和“前国脚”,脑海里浮现出一副名画:

《最后的晚餐》

耶稣复活后跟门徒们说:

“敌人就在前三排,餐桌上面有坏人呐!”

“3

结 语

听说……

我只是听说啊,别问我听谁说的。

为什么在一个群体中坏人和庸人越来越多,而好人和精英越来越少?

是因为在历代的对外抗争和内部消耗中,后者因为耿直与善良而逐渐被前者淘汰。

我仔细想想,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但似乎有些道理。

好人和精英扎堆的地方,讲的内容可能是人生百态和耿直言语,这些都不太能跟关系一般的人分享。

而坏人和庸人扎堆的地方,讲的内容可能是为国为民和心灵鸡汤,这些跟任何人都能分享。

本来两个群体之间应该是不兼容的,但如果不经历一些事,你怎么知道谁是前者?谁是后者呢?

当然,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种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很悲壮,而且拍成影视剧的话可能会很好看、很刺激。

观众们也可以用上帝视角看这部戏。

在戏里,谁是正派、谁是反派?

一目了然。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