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坪小学的“前世今生”
2012年时的三友坪小学(覃发祝摄)
原三友坪小学,位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丹水南岸的渔泉溪村(贺家坪物流园内)泸渝高速贺家坪出入口接线路边。
三友坪全景(覃建军摄)
学校的前身是长阳普舍堂覃氏宗祠。普舍堂覃氏远祖居四川马湖府细沙溪。约在宋南渡后,始祖覃一柱落居徐州,后裔迁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太平街大花栗树。因江西填湖广,后裔又迁宜昌黄陵庙。第十二世覃添玛,元末出生于黄陵庙,元末明初迁入长阳三友坪,于明初洪武年间“报垦”。添玛公的后裔立“普舍堂”,以长阳后河为根基,向湖北、重庆、陕西三省市开支散叶,繁衍至今,后裔达3万多人。历史上,普舍堂覃氏在长阳建有三个祠堂,榔坪镇皮村、乐园杜家村为分祠,三友坪祠堂为总祠。
光绪普舍堂《覃氏族谱》中的覃氏宗祠图
三友坪覃氏宗祠坐西朝东,背靠龙头山,面朝丹水河(明清旧志称“津洋溪”,民间俗称“后河”),周围群峰屏列,祠前为大片稻田。祠后山林为覃氏祖茔地,曾长有一株巨大的古枫香树。
光绪二十七年(1901)《覃氏族谱》记载了三友坪覃氏宗祠修建的经过。咸丰初,邑庠文生覃墨林(派名千渲)、武生覃星垣(派名奎年)等四人倡修宗祠,得到族众响应。咸丰二年(1852)九月初一日,众人集资购买三友坪龙头山覃淳年、泽年、源年祖遗地基,用以建设宗祠。经过一年时间,于咸丰三年告竣。祠成,“乃集上年公余费,赎祠前水旱田以备香火,招新年公而居焉,始至礼祀不绝嗣”。此后,覃氏宗族又通过接受族人捐赠和对外购买的方式,买田数处,稞租增至二十余石,作为宗祠的运行经费。覃氏宗祠建成以后,历经多次增修,至民国时规模达到鼎盛。
覃氏后裔覃峰五(派名发松)儿时曾在祠堂中开办的三友坪中心学校读书。他根据记忆,描绘并叙述了民国时期覃氏宗祠的样貌。
覃氏宗祠分两个院落。右院为门楼(上图标3处)、正厅(标1处)、左右厢房(标2处),左院为客房(标5处)、工友房(标4处)。此外,还有厨房(标6处)和厕所(标7处)。
门楼也叫前厅,是祠堂的大门,堪称高大气派。门框上部呈拱形,门框上悬挂有“覃氏宗祠”名匾。门楼前墙屋顶高出其它房屋,墙的末端檐脊上翘,如龙角凌空。前厅中部是宽敞的走道,直通右院内。
正厅与门楼相对,为两层楼房,单层约120多平米,是祠堂的核心建筑。楼下为接待室,设有八仙桌、座椅等,供接待族亲和客人用。接待室前面有长走道,也是阶沿,走道的两头有木板楼梯可上到正厅二楼。正厅二楼为祭祖场所,供奉着覃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呈“┏┓”形排列。居中最高最大的是进山始祖覃添玛的牌位;周围,按照后面辈分高、前面辈分低的方式,依次排成阶梯型,约五六排。
正厅两旁是厢房,也是两层,各层均有走廊连通门楼和正厅,使四座房屋合围成一个四方的天井。厢房整体高度比门楼和正厅低,楼上的房间矮于楼下的房间。
客房是一座三层楼的房屋,每层有三大间房。二楼和三楼房间外,朝院内方向,都有长长的走廊,二楼走廊与前厅二楼相连接。客房是为祭祖时的远客准备的临时住处。
祠堂的厨房和厕所,建于祠后坡坎上,房屋的周围为菜地。
2015年8月,陕西覃氏族人在覃氏祠堂遗址合影。(覃啸洪摄)
覃氏宗祠建成之初,仅作为家族祭祀及处理族务的场所。至清末民初时,覃氏家族为发展家族教育,在此兴办族学,从此宗祠逐渐兼作学堂(私塾)。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志》(清末—1985年)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长阳按部颁《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开始兴办小学。于宣统二年(1910),将覃氏族学改办为初等小学堂,是当时全县9所小学堂之一。20世纪20年代,覃坚吾(派名吉豫,后任覃氏族长)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发展教育,担任三友坪小学校长。他推广新式教育,将校命名为“三友坪中心小学”(1935年时,名为“长阳乡区第五初级小学”),广招教师,扩大生源,开创了贺家坪镇基础教育的新时代。
根据覃峰五的回忆,祠堂门楼两侧房间、大厅二楼祖宗神位前空处、客房二楼为学校教室,大厅一楼中间为教师办公室,两旁及厢房一楼为教师宿舍及事务室,厢房二楼和客房三楼为学生宿舍(木质楼板,开地铺)。客房一楼房间分两部分,中间有隔墙,靠天井的房间改为学生食堂,靠大门朝外的房间改设为商店。客房靠外墙的房间,地平凹下,低出地平约一米,过去是祠堂的马厩,办学后也改成了学生宿舍。此外,还将一间房屋改建为学校的工友、厨师宿舍。
三友坪中心小学,当时曾是方圆百里出名的学堂。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以考试成绩入级,学校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和名次。学校不仅救济贫寒学子求学,还鼓励动员周边女子就学,包括覃氏族人在内的周边子女在此学习后,多有出息。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据一些老人回忆,毕业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之一)的李建唐,曾于1944至1946年间执教于此。毕业于省立三师范的教师宋禹九,擅长语文和书法教学。曾任县参议员的萧昌凡,于1944年至1946年任校长,兼任音乐教学。
鼎盛时期,三友坪中心小学师生达200多人,家远的学生都可寄宿。而抗战时期,1935年萧春华任校长时,学生也有52人。
1949年前,覃氏后裔亦有不少在学校任教。贺家坪人覃发展,曾任学校校长。根据该校学生覃剑锋(曾任五峰一中书记、校长)的书稿《我和我的家》,三友坪覃家台子人覃休征曾在该校担任年级训导。
1949年后,三友坪覃氏宗祠被完全被改为学校。后来,青石土木结构的祠堂逐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砖墙楼房,石雕、砖雕等建筑构件不知去向。“文革”时期,原祠堂中保存的祖宗牌位、族谱木刻雕版、族谱、文书及祭祀用品等,全被当作“四旧”用火销毁。
2015年8月,三友坪小学校园(覃建军摄)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和社会名流的资助下,三友坪学校被建成中心完全学校,定名为“贺家坪镇三友坪小学”,学校再度辉煌。进入21世纪后,因生源减少,学校成为“微型小学”。2011年秋季,原堡镇小学、天堰观两所“微型小学”并入三友坪小学,成立新的农村保育寄宿制小学。至2015年上半年时,学校有1至4年级4个教学班,学生95人,教职工11人。
2015年9月,因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停止办学。学校撤销后,这里被改建为社会福利院,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覃建军
编辑:向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