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真正优秀的人,都过着朴素的生活(深度好文)

作者:李思圆 · 主播:吉米
来源:温暖的女子(ID: wennuan-312)
一个人对物质要求越低,对内心的要求就越高。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369主播吉米朗读音频

 01 

科学家居里夫人,堪称一位传奇人物。
她和丈夫在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又在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在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而她本人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干事的身份,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和平奖。
由她担任巴黎镭研究所主任的期间,所里一共出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
但如此非凡卓越的她,在生活中,却过着极其朴素的生活。
第一,社交极简。
她曾在文章里写道: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
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
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
平日里,居里夫妇,就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很少与朋友交谈。
即便偶尔要与少数几个科学家交谈,居里夫人也会为了节约时间,一边聊天,一边为女儿缝补衣服。
甚至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研究中,她们家里总缺沙发少椅子,这样既拒绝了旁人的来访,也可以减少打扫卫生的时间。
第二,物质极简。
她发现了镭,却并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向使用这项方法的人提任何物质上的补偿,她主动放弃了一大笔发明的所得。
而是靠着夫妻两人,微薄的收入度日。
甚至他们大女儿出生的那一天,她曾记账写到:

香槟酒,三法郎。拍电报,一法郎十生丁。

医生和护士:七十一法郎五十生丁。

那个月一共花了四百三十法郎四十生丁,其实这已经是非常少的金额,但她却觉得超支,还特地在月开支底下画了两道强调线。
不知你是否发现,越是优秀的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越多,在生活上就越会过得朴素简单。
因为他们将自己几乎,全部的身心,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在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
他们不断地创造更多的价值,并非为了自身的名利,而是为了家人,为了身边的人,乃至为国家社会,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当一个人的格局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境界越来越高,她所在乎和关注的焦点,就会从个人的享乐主义,升华到大我之中去。
 02 
美国作家梭罗,于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自耕自食,并以此为题材写成了一本世界名著《瓦尔登湖》。
在他看来,财产更多的时候是负担,他说:
“我看到年轻人,我的同乡们,他们的不幸就是继承了农场、房屋、谷仓、牛群和农具;因为这些事物都是得之容易去之难。”
他们忙于“粗鄙地劳作,而无法采摘生命更精致的果实。”
于他而言,比无止尽地挣钱,为了过富裕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充盈自己的精神生活。
他曾列举了生活必需品,不过是:
“几种工具,一把刀、一把斧子、一支铁锹、一辆手推车,等等,就够了,或者对好学的人来说,一盏灯、文具、几本书,这些也算是必需品吧,而且用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
在穿衣方面,他认为,衣服样式是否新奇,别人会怎么看待,都不重要。
“我们外面的那层通常又轻薄又花哨的衣服是我们的表皮或假皮,它和我们的生命毫不相干。”
在吃上面,他基本坚持素食,不吃肉,不吸烟,不喝酒。
当然也曾有农夫告诉他,不能只吃素食,因为蔬菜不能为人提供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
但他认为,这个农夫所驯养的牛,却仅靠草食,也丝毫不影响它干笨重活。
在住方面,他反对把一生的大把时间,都用来挣钱买房。
因为在他看来,把一生中最好的光阴花在买房子上,实在是得不偿失。
他说:“一个农夫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以后,他不是因此而变得更加富有,而是更加贫穷,因为房子占有了他。”
当然,像梭罗这样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于大多数普通人很难做到。
但他想要表达的观点,并不是说,你非要素食,不要去穿好看的衣服,也不要贷款买房。
而是告诉你,不必为了珍馐海味,而忘了食物的本质,是为了充饥。
不必为了去取悦别人,而忘了服装的需求,是为了保暖。
不必为了洋房别墅,而忘了房子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落脚的地方而已。
许多时刻,我们就因为越来越膨胀的欲望,而忽略了,人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多。
一旦你过分地去追逐,不仅容易迷失方向,也会让自己活得痛苦不堪。
甚至很多人,因为过多的追求外在的舒适,安逸和奢华,而放弃了自我精神的成长,用名利将自己的心灵捆绑。
就如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一个人对外在的物质要求越低,他对内在的要求就越高。”
在某一种层次上,智慧的人,比普通人过得更节俭。
因为奢靡的生活,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意义,更不可能阻碍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
并且你把更多的焦点,聚集在外在生活的光鲜上,自然也无法保持一颗澄明之心,去体验生活最素朴的美。
 03 
杨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曾经是文坛的一对伉俪,也留下了诸多的佳话。
但著作等身的她,在生活中,依旧是一个极其低调,朴实且深居简出的人。
钱钟书在世时,他们三人,加上女儿钱媛,经常在家里,一人占据一处,然后各自静坐,看书,写作。
他们极少社交,也不愿别人上门来访。
而身边熟识他们的朋友,如果非必要,也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专心于学问,甚至害怕耽误他们读书的时间。
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潘兆平先生,曾与杨绛和钱钟书,是挚交,他们几乎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当记者向他了解钱先生去世之后,杨先生的生活是如何过的?
他说到:
“杨先生的晚年还是以伏案工作为主,但她很注重养生和锻炼。她在家里的空地来回走,每天坚持走几千步路。
其实她家里很狭窄,我建议她下楼走走,接接地气。
后来杨先生说她听我的话,去楼下散步,走几步路就碰到一个老邻居,再走几步又能碰到老友,每个人都要聊上半天。
她说,这哪是散步啊,这是下楼开新闻发布会啊。
杨先生睡眠不好,早上起得很晚,我去找她都尽量晚点去。
有时她叫我一起吃饭,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二三两重的清蒸鱼段,一碗有肉片的炒素菜,一个蒸蛋羹,还有一些开胃的凉菜,但是分量都非常小。”
杨绛可以说是真正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大家。
即便在痛失丈夫和女儿后,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着,也依旧不愿见任何记者,不愿做任何采访,而是一个人在家里,笔耕不辍,读书写作,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
甚至在92岁高龄时,坚持每日回忆和记录,他们家庭63年来的点点滴滴,最终写成了著名的散文集《我们仨》。
她既没有活在过去的成就中,也不被虚名浮利所诱惑。
因为她深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所以她从年轻至老,依旧保持着一颗不变的初心,过素淡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一生。
她既不需要外在的鲜花和掌声,甚至也不需要功名永存。
即便在重病进入医院时,也依旧保持着坦然的心态,不需要任何人探望,也无需任何人为她痛哭惋惜。
她临终前,也未留下任何财产,而是把毕生所学和所得,都留给了下一代人。
她静悄悄地来,最终又静悄悄地走,她清楚生命的本质,也不畏惧死亡。
最终在摒除一切喧嚣和浮华后,在素淡的日常中,找到了自己,回归了自己,最终忘记了自己。
 04 
生活朴素,不一定说明一个人高尚。
但真正优秀的人,内心有了更高的追求,理想和抱负,会由内而外地变得纯粹,简单和素朴。
因为朴素,可以让你节约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投入到一件事中。
因为朴素,让你领悟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挥霍和享受。
因为朴素,让你明白,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功名利禄,而是自我的实现。
许多时刻,我们做不到朴素,不是因为我们不能适应单调匮乏,而是我们内心有太多浮躁,太多欲念,太多的拿不起和放不下。

作者:李思圆,新书《每一种优秀,都有一段静默时光》正在热销中。微信公众号:温暖的女子(ID:wennuan-312),新浪微博:@饮水-思圆,专栏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