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穷途末路的选择追猎者,它虽然优点很多,缺点同样不少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作为二战最有名的装甲武器之一,被公认为二战德国的救命稻草,诚然它易于生产、结构简单耐用、打击能力够用的特点,确实是当时德军最佳的选择,但是同样应该看到,追猎者本身的设计也有不少的缺点。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追猎者的问世

追猎者的出现颇有一些无奈,设计它的直接原因就是1943年德国兵工厂遭到大规模轰炸,三号突击炮的生产被终止,德军一方面生产四号突击炮缓解前线的压力,另一方面考虑设计一种轻型坦克歼击车,用来弥补三号突击炮的空缺。

按照设想这种坦克歼击车要尽量不占用德国国内的宝贵资源,安装长身管的75毫米炮,放弃重甲防护,以高机动性来提高生存力。最后进入设计师眼中的备选底盘是已经不适合前线作战的38t轻型坦克。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38t就是捷克被吞并后,德国人适当修改过后的LT-38轻型坦克,在二战早期是德军装甲师的主力之一,许多都参与了巴巴罗萨行动。不过这款坦克长4.61米,宽2.14米,重仅9.5吨,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不点。

因为前线紧迫,整个项目进展得异常迅速,1943年年底提出概念,次年一月元首就肯定了这个设计,要求尽快生产这种38式轻型坦克歼击车(最初的称号就是这个),并且希望能够达到1000辆的月产量。

38t轻型坦克

追猎者的缺陷

38式轻型坦克歼击车被命名为追猎者,它几项主要的问题都跟它过于狭窄的底盘有关。

为了满足打击需要,追猎者选择了四号等装甲坦克使用的Pak39型48倍径75毫米炮,这门火炮的打击能力在二战后期属于及格的水平,对付当时数量众多的M4、T-34中型坦克杀伤力足够,但是应付重型坦克就显得吃力了。

元首视察追猎者

这门火炮安装在宽敞的三号突击炮或者四号坦克上比较容易,但是安装在狭窄的38t坦克底盘上就十分局促了,为了给左前方的驾驶员腾出位置,火炮只好靠右布置。这种结构导致火炮向右只有11°转角,向左只有可怜的5°转动角。

坦克小组作为一个协同作战的单位,这要求车组成员有密切的配合和熟练的操作,这样才能弥补火炮射界不足的缺点。对于二战后期的德国来说这个要求有点苛刻,好在追猎者大部分都是防守作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火炮通过非中轴线布置,算是解决了基本的火力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重心不稳,靠右布置的火炮给追猎者右前方的负重轮增加了约800千克的重量,对于一款自身重量都只有十几吨的装甲武器来说,850千克的重量并不轻,在越野行军时不利。

而且增加的重量导致右前方的负重轮承受更大的力,承力机构磨损更严重,设计师不得不加强了此处的结构。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另一个问题就是车内空间狭窄。本就不大的车内空间,除去发动机舱、火炮、弹药架、传动变速结构之外,留给人员的空间已经小到不能再小,作战时4名车组成员在内拥挤不堪,不利于成员水平的发挥。

在设计上还有一个缺陷就是没有车长观察塔,车长要么露出半截身子观察,要么躲进车内,对于了解战场态势不利。设计上他能通过机械遥控的机枪塔观察外面,但始终不如专门的车长塔方便。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除了这些固有的缺陷,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有不少因为工业生产跟不上带来的缺陷。在炮弹上穿甲能力最强的当然是钨芯穿甲弹,但是这种弹药简直就是稀缺,车组要想分到一两发跟中彩票大奖一样不容易,间接降低了追猎者的打击能力。另外原本早就计划的机械式遥控自卫机枪,早期也没能及时安装到位,导致一些追猎者被步兵近身战给干掉了。

追猎者的服役

尽管追猎者有着不少的毛病,但是这些问题都在可承受范围内,它仍然是德军应对装甲洪流最好的装备之一。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初期的生产还比较顺利,虽然元首期望的月产1000辆没有实现,但是军事部门制定的月产50或者100这样的数量还是基本能够满足。随着盟军轰炸的持续,追猎者的火炮、座圈等供应出现短缺,生产已经跟不上最低的要求。

德军高层一开始并不想把追猎者编成如坦克歼击营一般的独立作战单位,而是和三号突击炮一样配属在师级单位服役,预计每个师10~14辆。后来迫于专门的反坦克营短缺,德军还是成立了731和743两个独立营,每个营配置约48辆,包括指挥型。后来又有3个营因为缺少装备,将追猎者当成主力装备使用,它们是741营、561营和744营。

被炸成零件的追猎者,估计是航弹炸的

服役后的追猎者被分派到德军的东西两个战线,用来迟滞盟军的进攻作战。在防御作战中追猎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战损比,然而对整个战局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了。

这图可以看出追猎者的小巧

德军还生产了一些喷火型,和安装150毫米步兵炮的型号。二战后捷克继续生产追猎者,并出售给瑞士使用,目前世界上现存的追猎者全都是瑞士遗存的,而非二战期间的产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