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吃素,为何和尚总发福,而道士长得瘦?原因耐人寻味
《西游记》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水平自然是不用多说的。此书相较于其他神怪小说而言,有一点十分特别,就是此书将佛教神明与道教神明放在了一起。而在《西游记》电视剧中,如来佛祖身宽体胖,玉皇大帝则要瘦了很多。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佛教信徒——和尚的印象,大多也是红光满面、身体发福的,而对道教信徒——道士的印象却总是仙风道骨、身形单薄的,但是和尚与道士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都是吃素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
首先要消除一个人们对于荤素的刻板认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之中,所谓吃荤就是沾染肉食血腥之类,而吃素就是吃蔬菜、水果等等植物真菌,总之举凡非肉食一类皆算得上素食。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其实从“荤”这个字来看,一开始荤指的也不是所谓的肉食,毕竟它带着“草字头”,跟植物的关系显然更近。在公元5世纪之前,荤常常与“辛”联系在一起,“荤辛”指的其实是葱、蒜、韭菜、藠头、香菜等一些吃过之后会带有刺激性气味的菜样。
而佛教早在公元64年,汉明帝梦见佛光金人之后就传入了我国成为一种受皇室认可的宗教。因此,在古代时候,很多和尚都是吃我们现在所言的“荤菜”肉食的。同样,产生于东汉时期的道教,一开始也是吃肉食的。
直到公元5世纪梁武帝执政时期,才下令禁止僧人吃僧人食肉,“荤辛”一词开始变成“荤腥”一词,而“月”字旁就跟肉搭上了关系,从此僧人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之下才能吃到肉了。
因此,从营养角度来说,我国的道教和佛教子弟几乎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在后来的发展中却出现不同的转变。如果要归结起来,产生这一原因的只有4个字——信仰不同。
首先,二者信仰的神不同。在佛教尊神当中,主要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等等,而他们在佛教神谱当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体态圆满、身形肥胖的。而在道教神谱中的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却都是仙风道骨、体态挺拔的。
而这就直接决定了佛道两家的修习方向的不同。佛家讲究“无我”,在修行中追求的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超然,因此我们看到的和尚常常就是打坐念经,鲜少在意自己的身形样貌。
而道教则不同,它讲究的是“修道”而字,一个动词的“修”字,说明在道教中更加注重身体本身的修炼。在道教的修炼之中,第一个阶段的“筑基”,就是要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才能够四体通畅,相法自然,感受天地灵气,进入所谓的“炼精化气”简称“炼气”期。
而在道教中有个更加“变态”的修行方式,就是在人进入炼气期之后,就要开始进行“辟谷之术”,以清露与自然灵气为食,通过减少进食乃至不进食而减少身体秽物的积累数量,进而达到身体上的清净和心灵上的清净,实现“道法自然、长生不老”的最终追求。
和尚少锻炼,而道士多锻炼,和尚常吃菜,而道士总节食,这就造成了和尚胖子多,而道士瘦子多的现象。加上各路媒体、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渲染,更加深了这一种刻板的印象,以至于在我们看来,和尚常常会发福,而道士却很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