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锁关节脱位诊治要点 常见技术详解!
肩锁关节脱位(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AC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脱位之一, 约占整个肩部损伤的12%,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3.2%。一般均具有明确的外伤史。损伤机制多为直接暴力由上向下撞击肩峰而发生脱位,或间接暴力过度牵引肩关节向下而引起脱位,或上肢贴于胸壁跌倒,肩端前面或后面撞击地面,其力作用于肩峰端,使肩胛骨向前、向下或向后错动,引起肩锁关节脱位,同时造成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肉损伤。损伤轻者,仅有关节头撕裂、无畸形移位;重者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等撕裂,锁骨外端因斜方肌的作用而向下向内移位,肩锁关节出现畸形。
肩锁关节的构成:
肩胛骨的肩峰关节面、锁骨肩峰端的关节面。 肩锁韧带、喙锁韧带、喙肩韧带。 斜方肌和三角肌的腱性部分。 关节滑膜、纤维关节囊、20%个体含有关节软骨盘结构(增加两关节面相互的适应性)。
微动关节,参与肩关节的联合运动。
锁骨末端关节面在肩峰上的滑动、肩胛骨在锁骨上的旋转。
外展、关节面相互靠拢、旋转。
如仅切断肩锁韧带,则仅出现半脱位。
如同时切断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可出现全脱位。
损伤顺序:肩锁韧带、喙锁韧带、斜方肌和三角肌筋膜。可同时合并锁骨、喙突、肩峰的骨折。
拍摄X检查时使用的放射剂量应为肩关节常规检查一半。 Zanca位检查可以准确的显露肩锁关节。 应力X线片检查可以鉴别 II 型损伤和 III 型损伤
Rockwood等于1989年将肩锁关节脱位分成6型指导治疗,利于判断预后。目前此分型受到广泛应用。
Ⅰ型:肩锁韧带扭伤,喙锁韧带完整,肩锁关节保持稳定,X线检查显示关节无异常,MRI检查可见肩锁关节扭伤迹象。
Ⅱ型:肩锁韧带发生完全断裂,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半脱位,X线检查显示喙锁间隙较正常增加小于25%。
Ⅲ型: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均完全断裂,肩锁关节全脱位,X线检查显示喙锁间隙较正常增加25%~100%。
Ⅳ型: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均完全断裂,伴有锁骨远端后移,甚至穿入斜方肌,固定于斜方肌内。
Ⅴ型: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均完全断裂,X线检查显示喙锁间隙较正常增加100%~300%,锁骨位于皮下。
Ⅵ型:肩锁关节全脱位,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均完全断裂,锁骨远端移位至喙突下、联合腱后。
保守治疗(Ⅰ-Ⅱ型) 手术治疗(Ⅳ-Ⅵ型) 对于Rockwood Ⅲ型是否需进行手术治疗争议较大
1.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优点:创伤小,疗效确切
并发症多:克氏针弯曲、游走、退出折断及针尾刺激等
适应:RockwoodⅡ型和部分III型的肩锁关节月脱位
2.锁骨钩接骨板
按照锁骨的解剖设计曾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固定方式;
存在的问题:
肩关节活动限制(疼痛、僵硬)
肩峰撞击综合征
需要Ⅱ期取出
肩峰及锁骨骨吸收
内植物周围骨折
肩锁关节炎发生率(41%)
采用加压螺丝钉自锁骨向喙突体部垂直加压固定; 生物力学上高度稳定 可经皮置入螺钉、可局麻下取出 也有采用钢丝行喙锁固定的报道,但有钢丝析裂的风险
以改良 Weaver-Dunn手术为代表。
锁骨外端的切除、韧带移位以重建喙锁韧带及结合各种喙锁强化手术,控制肩锁关节的向上脱位。
Weaver-Dunn简要手术步骤
准确复位肩锁关节,纠正向上和前后移位; 直接修复(急性损伤)或重建(陈旧性损伤)喙锁韧带; 术后早期,应给与必要的制动; 修复三角肌及斜方肌筋膜; 陈旧性肩锁关节损伤,有关节炎表现者,应行锁骨远端切除。
针对 Rockwood II-V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双或三Endobutton钢板技术重建两条韧带。
双 Endobutton钢板技术:采用2块 Endobutton钢板及2股5号爱惜邦缝线重建喙锁韧带,缝线可能因摩擦骨道而断裂;
三Endobutton钢板技术:在双 Endobutton钢板技术上的改良,保护缝线在穿越锁骨时不被切断;
锁骨远端至椎结节的距离在男性为47.2mm,在女性为42.8mm,该距离占锁骨长度的31%
锁骨远端至斜方线中点的距离在男性为52.4mm,在女性为22.9mm,占锁骨长度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