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真伪分辨
民间翡翠价格的抬升,地方进贡到宫廷的翡翠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翡翠的审美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到了清晚期,一些高翠、玻璃种的翡翠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利用,翡翠逐渐走向宝石化、首饰化的发展路线,虽也还有陈设器及实用器皿,但首饰、佩饰类作品大量增加。
到目前为止,国商检对老翡翠的检测可以说是全数出具“翡翠处理”的错误鉴定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国商检发现老翡翠里有有机物反应,于是据此断定是被现代人“漂白、填充、染色”了。所以,明明眼学观察是天然翡翠无疑,可是国商检无可置疑地认为是被人“做了手脚”,但是缺乏或者干脆没有令人信服的数据和说明,这种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奇怪现象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宝石矿物学专 业的王春云博士2013年发表了他的科研成果,关于老翡翠的“科学3原理”和“王氏5问”,我们才知道老翡翠因为受到3个阶段(次生矿阶段、古法工艺的炖蜡阶段、生活环境阶段)的天然有机物的微量渗透,当然都会显示“有机物反应”。所以说,翡翠这种无机矿物集合体中即便有有机物反应,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以【填充】为由质疑或否定其天然属性——因为必须要进一步分清楚到底是天然完整的毛细孔结构中渗入的小分子“蜡油类”还是强酸腐蚀破坏结构中注入的“树脂胶”。
明清老翡翠首先必须是天然翡翠,目前专 业实验室配备的红外光谱仪对有机物特别敏感,能准确地区分有机物的类型,天然有机物残余与人工添加的化学有机物是有明显区别的。是不是天然翡翠,逃不过专 业设备的眼睛。
摆件用整料老坑翡翠雕出,工艺结合圆雕与镂雕等,人物身后的古树苍劲斑驳,枝干虬展,通过镂空大量去料来提升立体感,可见制像不惜工本,工艺精益求精,并且磨砺得滋润晶莹,可谓工巧弥珍。
当我们在鉴赏清代翡翠时,也可以通过料子的好坏和雕刻图案的精细程度,来推断出它的生产时期,这对于清代翡翠真假的鉴别也是十分有用的。
清代翡翠,雍正时期极少,乾隆时渐多,一直到嘉庆年间多为山子、肖生雕、朝珠、扳指等。慈禧掌权时期,扁方、簪、环、镯等配饰才多了起来。
翡翠的种是指翡翠的矿物组成、颜色、结构、透明度等对翡翠品质的综合影响,又称为“种份”或“种质”。种质按优劣程度常分为“老种”、“新老种”和“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