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谦节俭养其德——《素书》悟读之【24】
恭谦节俭,可养其德。
《求人之志第三》悟读【7】
【原典】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译文】
恭敬、节俭,谦逊,简约,才能修身自省,守住身心。
【悟读】
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其德。
古人所谓的“学问”与今人所指大为不同,除了一般意义的知识、学识外,更包含了修身养性和处世之道,古代的书院教育就往往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名篇《诫子书》。在修身的问题上,孔明先生突出的是“静”和“俭”二字。其“静”强调内心无杂念,有佛家“入定”之意,意为内心的宁静;古文里“俭”与“简”互为通假,含有“简单、节俭”之意,不仅指物质上的节俭,还涵盖了精神的节俭。
对于修身,《素书》强调的则是“恭俭谦约”四字。恭敬,恭是自己的一颗谦恭之心,敬是对他人一种尊敬之态,心存敬畏;谦虚,虚心,不自满,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节俭,节约节俭,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简约,身心之简约,简约不简单;自守,一般解读为守住家业,其深层含义是,守住身心,回归纯洁,似白纸般不污,如莲花般不染,此心灵之最高境界。
敬畏,让我们的处世为人始终有自己的底线;节俭,让我们的生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欲念。
敬畏是一种生活态度,即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敬畏,如生命、自然、法律等;一个人嗜好和欲望越少,越不会被外物所累,越能回归原始,越能获得简单的幸福,此二者皆为修身养性之要。
人生痛苦之源往往在于过度之欲求。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二僧辩论风幡,一曰风动,一曰幡动,争论不休,慧能进言,“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这一公案深刻揭示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之根本教义。
心外无物,如如不动,是一种极高的生存境界。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是林则徐年轻时的巧对佳话,抒发了他的凌云壮志。在修行之路上,需要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