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岁月:没穷过的人,不知道穷人有多辛酸落魄
作为一个吃货,无论读小说还是历史,最爱读其中的吃喝描写。无论是盛大宴席还是家常小吃,读起来都是唇齿生香,津津有味。
古典小说中,要论美食的精洁雅致,首推《红楼梦》。然而那是贵族豪门的生活,实在是太精致了,制作起来也太繁复了,让我等普通读者只能向往羡慕,却无法感同身受。
相比之下,《儒林外史》就亲和多了。行走在这里的大都是普通人,他们是局促贫寒的书生,是辛苦谋生的市井百姓,他们的食物很寻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烹制方法也很容易,不用研究就知道。这里的食物虽然不够精致雅洁,却能填饱辘辘饥肠,可以吃得幸福欢喜。在这些寻常的食物面前,我们见证了读书人的潦倒落魄,看到草根百姓的喜怒哀乐。这里有世情风俗,也有亲情友情。那一鱼一肉,都香味扑鼻,那仨瓜俩枣,都无比亲切动人。
这是下层读书人的舌尖滋味,是市井草根的吃喝岁月。
1、周进的素食里,藏着多少寒酸落魄
虽然是一个乡下的小村,山东人却都很重视教育。《儒林外史》开篇不久,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村的村民们便打算请个先生,来教孩子们读书。他们凑了二三两银子,买了些点心,请夏总甲帮忙物色个先生。这些点心很丰富
“云片糕,红枣,和些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请夏老爹坐在首席,斟上茶来。”
夏总甲吃得很开心,他推荐了一个年过六十的老秀才周进。不久,众乡亲请周进见面吃饭,席面十分丰盛:
“每桌摆上八九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起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
乡下人大概已经拿出了最好的席面,平素都很少能吃到这些鸡鸭鱼肉的“硬菜”,所以谁都没客气,吃得很是尽兴。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穷款潦倒的周进却是一口没吃,有人问他,周先生怎么这么客气呢?难道是嫌弃我们的饭菜不好?周进连忙摇头,说自己当年在母亲生病时曾经许过愿,只要母亲病好,情愿一生吃斋。
听周进这么说,旁边被请来做陪客的秀才梅玖便说了一首诗:
“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揭不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还来。”
这是讽刺周进穷得吃不起肉,所以才声称要“吃斋”。众人大笑不止。周进人穷志短,“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却也不敢说什么,唯有忍耐下去。村民们于是另外拿出“一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扛子火烧。”告诉他“这点心是素的”可以吃,周进便就着茶吃了这些馒头火烧。
周进就任乡村小学教师后,便每日在庙中教书。这一天下雨,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举人王惠。面对又老又穷的周进,王惠十分高傲轻慢。吃完饭时,王惠在周进面前,吃着自带的“鸡鱼鸭肉”,连一句虚都没有。周进只吃自己的饭食“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两相对比,真是无限凄凉啊。不仅如此,王惠吃完后,连收拾都不收拾就走了。留下
“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
读书至此,真是替天下读书人心酸啊!
过后不久,周进得到几个商人的帮助,得以捐了监生,一举考中举人。得知周先生发达了,薛家集的乡亲们“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炊团”来为他贺喜。周进也都笑纳了,并没有再提吃斋的事儿。看来,也许梅玖的讽刺也不是毫无道理啊……
2、在大虾元子的面前,守礼的范进为何表里不一?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最著名的喜剧人物,他的中举发疯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
范进中举之前,过得潦倒落魄,一家人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好容易遇到了同是科场蹭蹬的周进,一年之怜,才将他录取为秀才。范进考中秀才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胡屠户是屠户,他拿着大肠很适合。
胡屠户高高在上,很是教训了女婿一番。不过他也知道范进的日子过得糟糕,招呼着范进母亲和自己的女儿,也来上桌吃饭
不过胡屠户虽然嘴上尖酸刻薄,可心肠还是不错的。他没有只顾自己吃喝,而是招呼范进母亲和自己女儿也来上桌:
“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来,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穷人不易,书生气短,在富足的屠户岳父面前,范进只能处处陪着小心,忍着他的讽刺责骂,不断地“诺诺连声”、“千恩万谢”。
范进一朝中举,立刻就改善了处境。
一家人很快就搬入了大房子,吃上了鸡鸭鱼肉,过上了奴仆成群的幸福生活。然而,范老太太穷日子过久了,高兴过度了,竟然一笑而亡——她只过了三天的好日子。
母亲一死,按照明清时代的伦理规范,子女必须守孝三年。三年中,不能娱乐也不能喝酒吃肉,更不能去当官,范进只好宅在家中。这时,他的同乡张静斋邀请他去拜见他们的老师汤知县。汤知县请他们吃饭,席面很是丰盛。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
这么好吃的饭菜,可范进却不肯动筷。汤知县很奇怪,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范进看到餐具是“银镶杯箸”的,这般华丽,与他的守丧不合。汤知县连忙叫人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还是不肯动——这个也不合格。最后换了一双白色竹子的筷子来,够简朴了,范进才肯用。
眼见范进如此守礼守孝,汤知县有点发愁了:因为碗筷可以换,可酒席上都是“荤酒”,没有替换的了。他要是连酒不肯喝,可怎么办呢?
汤知县于是紧盯着范进,看他肯不肯喝酒。忽然间,汤知县
“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汤知县放心了,我们却疑惑了。这个口口声声守丧尽孝的范进,连个碗筷都那么在意,怎么还吃燕窝里的大虾元子?如此表里不一,真是让人鄙夷啊!不过,想想范进的一路走来的穷困岁月,是不是,也可以理解呢?
他是读书人,对于圣贤之道、守孝礼仪烂熟于心。宴席之初,他大概是真心想按照规定做的,所以不肯用华丽的碗筷。无奈过了太久的穷日子,对好吃的实在没有控制力了。心中想守孝,可胃却很诚实。估计那个“大虾元子”他是第一次吃吧,怎么舍得不去尝尝味道呢?
他偷偷原谅了自己,我们也悄悄原谅他吧。人生不易,书生也有口腹之欲啊!没穷过的人,怎么知道穷人的心酸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