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科普,中国的大儒,从来没有说过性善论
在国学中,启蒙读本有这样的说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很多人都认为,儒学有性善论!而且是孟子说的!
其实,都是误解!
一种学说想推广,决不能剑走偏锋,把话说狭隘了。
特别是世俗哲学,如果开源者没有一颗平常心,是走不远的!
中国的文化开源,在思想最混乱的战国时代。
如果,想让别人追随你,你就要带领追随者,坚韧地活下去,活得有奔头,有尊严!
孟子被国人称为亚圣,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孟子非常豪横,过着长期的讲学的生活,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号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每一个国家的当权人物都会盛情款待他。但是绝不接受他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故乡,跟孔子一样,广收门徒,普及教育。他曾经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没有被当时的权贵接受,原因很简单,孟子的倡导,“仁者无敌”,不合时宜。在战乱中,大多数国君最大的使命就是求存。尽管孟子说得对,可惜生不逢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才能成的!
在国学中,孟子荀子都论述过人性问题。
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人性内容拥有四种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和智之端。一个人的善恶,被环境所左右,孟子被后人扣上了“性善论的标签。”
荀子直言,人的天性是利己的,好荣恶辱,好利恶害。被后人误解,荀子说“人性本恶。“荀子并不悲观,认为人的善恶是后天教育的作用。
无论孟子还是荀子,对人性的学说,都是有局限性的!
孟子的学说,鼓励人向善,优点我们不说,但是缺点非常明显,在历史上,打造大批伪君子。
荀子的学说,提倡用教育禁止人为恶,在形式上,让一些人失去了人格,没有主动性的生存状态,是一个悲剧。
《汉书·艺文志》这样描述法家,主张在人性观基础上,推行诚信观和义利观。将性善论和性恶论结合,既要鼓励人向善,又要用制度来禁止人为恶。
我本人比较喜欢法家的学说。但是,法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思想很难得,但是不符合人性,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甘心受法律约束。因此法家代表人物,秦国的商鞅,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这本身就是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