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十七:耻之于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②。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③?”
——《尽心上》
【注释】
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人太重要了。之,语助词,无义。
②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只会玩弄权谋,欺诈取巧的人,羞耻心对他是没有用的。机变,权谋。巧,欺诈。
③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修养不如人为耻,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人呢?不若人,指道德学问不如人。何若人有,即“何有若人”。何有,有什么。
【译文】
孟子说:“羞耻心对人太重要了。只会玩弄权谋,欺诈取巧的人,羞耻心对他是没有用的。不以道德学问不如人为耻,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别人呢?”
【评析】
本章承接上章,在进一步强调羞耻心重要性的同时,特别提出了两种人:一是只会玩弄权谋,欺诈取巧的人;二是不以道德学问不如人为耻的人。
如何对待这两种人呢?孟子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其一,对于只会玩弄权谋,欺诈取巧的人,加以严厉斥责。羞耻心不仅是个人对错误行为呈现的一种脸红耳赤的情绪反应,同时还是个人对外界不合礼义的事物的厌恶和唾弃。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善心善性。只会玩弄权谋,欺诈取巧的人,他的行为是被世人厌恶和唾弃的,自己非但浑然不觉,反而以为奸计得逞。这种人已经丧失了人类基本的善心善性,耻感对于他已经毫无用处。因此,孟子把这类人斥之为“无所用耻焉”,也就是无耻之徒。
其二,对于不以道德学问不如人为耻的人,加以激励和鞭策。羞耻心不仅具有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激发人的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心态的作用。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行己有耻”,就是从激励的意义上肯定耻感的重要作用。人有羞耻心,才能够明辨是非,崇善弃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耻感是必须当下觉悟,实践力行的,因此,孟子提出人要以道德学问不如人为耻,以此勉励人们奋发向上,自觉加强身心修养。否则,在社会上就无法和别人比,就会事事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