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Scratch课堂教学中的多样创新 参考论文

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有早有晚,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培养。我国的教育现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标的功利性学习,学生长期沉浸于知识的接受与模仿,缺乏基于自身技能积累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逐步取代过去单一的以传授旧有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从2010开始,笔者所在团队就开展了基于Scratch的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发现Scratch非常适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优势如下:①有趣、易用。Scratch具有活泼、有趣的界面和角色风格,丰富多彩的动画效果,还具有简洁易用、接近人类自然语言且极具亲和力的图形化指令结构。②发散演绎。在有趣、易用的起點上,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思维发散到各个空间和角落,演绎出新的思维。③温故求异。学生在欣赏了Scratch作品后,会产生强大的创作欲望,温故而知新,希望突破模仿,不局限于“依样画葫芦”拷贝他人的作品,形成“求异”的动力。④造物。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历经欣赏阅读作品,进行发散演绎的想象,产生青出于蓝的求异动力,开展探索和实践,最终完成的作品就是创新的显现,是每个学生通过自身体悟和实践,产生的个性化的独有成果,当创新程度、幅度达到较高水平时,“创客”便应运而生了。

● 奇思妙想——创新的作品构思

学生常常带着基于自身年龄特点的童趣来构思作品,完成任务,且常常有惊艳之举。有一年市级程序设计竞赛题是设计一个关于“体育运动”的小游戏,笔者在课堂辅导学生时,告诉了学生怎样制作人物的跑、跳、踢球、举重、游泳等程序动作。一周后,笔者收到作业时,发现全班大半学生都没有模仿教师提供的范例,而是交出了大相径庭、构思迥异的“体育运动”作品,有的学生制作了有趣的“射击”游戏,或异曲同工的“射箭”游戏;有的学生模仿格斗游戏制作了“武术”和“拳击”的游戏;有的学生制作了“捕鱼达人”的钓鱼游戏。

● 各显神通——创新的解题思维

学生都能实践自己的想法,并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遵规守纪的蚂蚁》一课的最后比拼环节“谁是最勤快的蚂蚁”中,要求蚂蚁用触角“闻”着分泌的信息素前进,不能偏离轨道,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①增加蚂蚁前进的速度,在转弯处增加转向角度取得最大的“扭矩”,避免偏离轨道。这是常规的增速方法,需要学生不断地调试获取最佳临界值。②在转弯时采取“边转弯边前进”的方法减少浪费的时间,这样转弯的蚂蚁产生了一个转弯弧度,但考虑转角的特点,大角度的转角未必适用。③调整两个触角之间的间距,蚂蚁是用两个触角“闻”着轨道上的信息素前进,当两个触角间距拉大的时候,蚂蚁侦测边缘,在前进中晃动的次数就会减少,但同时晃动的幅度会加大。④学生采用“分段行进”的方法,事先根据路况将路线分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如直线路段高速前进,转角处缓行,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程序会变得相当冗长。⑤多次复制同一段脚本,采取多任务同时运行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Scratch的执行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完成任务的效率。

● 殊途同归——创新的解题方法参考论文

程序设计中,实现同一目标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根据不同的习惯和对任务的理解,会在编程时采用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时候这些方法大同小异,也有的时候会存在隐形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可读性强、简洁优化且更有扩展空间的方法。

● 百花纷呈——创新的作品呈现

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显性的创新成果。例如,在Scratch“画烟花”的任务中,利用动作指令中的重复、旋转,再配合画图指令中的图章、提笔落笔,以及外观指令中的显示隐藏、颜色变化,可以画出色彩纷呈的烟花效果,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想象和尝试,都可以画出一朵独有的烟花。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每一种功课都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轮子”。当利用Scratch本着“造物”的精神生产一样产品,完成一项任务时,这种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不分科目的。学科与学科以一种整体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是碎片化,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参考资料;http://zimeitichuangzuo.com/index.php?c=show&id=227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