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人性,究竟是姓善还是姓恶?
人性,究竟是姓善还是姓恶?
文//百荷踪影
只从人类脱离了洪荒,步入人间烟火,就开始了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积淀成不同的社会制度。两千多年前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无论是善,是恶,都需要后天的教化作用来修炼,社会的法规戒律来规范。人性的复杂,善恶难辨,只有后天教化的不同,而造就了人性的善恶,品格的高下。
后来孔子在教学中不断探讨人性善恶的问题,他的学生孟轲提出了“人生本善”之说。孟轲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把仁义礼智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而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人性,究竟是姓善还是姓恶?这样的问题真的是难以套用“善”、“恶”来划分的。至如今,人性在社会这个复杂纷繁的尘俗里,好像有了纷呈的属性,多重的外衣。人不再简单的由善恶,好坏之分。前不久(12月27日)央视一套今日说法播出的《戴手铐的救人者》,三个游手好闲的男青年,专门趁晚上夜深人静,在小区找车主没有锁上车门的轿车,进行盗窃财物。巧得很,正好那晚深夜两三点钟,三个男青年行完盗窃之事,听到了女孩的呼救声。
有女孩落水。
原来,三个女孩在酒吧喝酒到凌晨一两点,其中一个女孩喝酒过量,醉醺醺走出酒吧,在回家的路上,不慎落入公园边距离路面三四米深的河里。她的伙伴,另一个女孩见此情景,惊慌失措,连声呼救。
三个刚刚行完盗窃之事的小偷闻声而来,见有女孩落水,其中一个男青年纵翻过护栏,跳下居地面三四米深的河水,河水深浅并不知晓。男青年脚腕受伤,便向河岸上呼唤伙伴下来帮忙,另一个男青年随即跳下河里帮忙。一个男孩在岸上指挥,两个男孩在河里施救,最终救出了落水女孩。此事件发生在2017年10月8日,杭州市余杭区。
落水女孩获救后,因为喝高了酒,加上心情不好,女孩坐在河边一个土堆上,不愿回家,两个跳下河里施救的男青年就坐在女孩身边,劝说女孩回家。女孩的伙伴在女孩落水的时候,焦急中报了警。警车来了。落水女孩和另两个喝酒的同伴,三个男青年共同到派出所录了口供。警察记录了三个男青年的身份证号,要给他们申请见义勇为奖励。
就在救人事件发生5个小时后,当天早上9点,警方接到余杭区某小区一个男子报警。称:前一天晚上他车里丢失了3000元左右现金,除了现金其他东西都没有少,钱包、银行卡、身份证都还在。
警方调取了路边的监控视频,发现2点44分的时候,有三名男子陆续靠近了这辆被盗车辆,……。就这样,三个见义勇为的救人者,被带上了手铐。他们面临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法律专家称:见义勇为,是英雄行为,值得肯定、表彰、奖励。但不能代替和改变因为盗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笔者认为应该还原“三个救人者”,即“三个小偷”的生活原貌,才能更清醒地分解出人性原本复杂的实质。三个小伙来自外地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是外地来杭的打工者,警察调查中发现,三个小伙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都很拮据,窘迫,由于自身的懒惰成性,真可谓是居无定所,寅吃卯粮。他们的住所不是网吧,就是废旧的车场。他们所谓的打工,没有一份工作能够坚持长久。他们只要挣到一点钱,就开游荡,进网吧玩游戏,流浪街头,住废车场。
他们的偷,只是在小区撞运气。一个个拉车门,遇到了没上锁的车门,就趁机盗窃。三个年轻小伙儿从十八岁外出打工,在好几年的光阴里,他们干一段,歇一段,玩一段,偷一段。没钱花的时候,就蜷缩在废旧车场里过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懒,干活的条条框框太多,自由惯了,不想受约束。想改,改不了,没那个决心。
通过这次见义勇为,救了落水女孩儿,那个因为救女孩扭伤了脚腕的小伙说:他第一次夜里失眠,想到自己的行为,偷钱的时候,心里很害怕,很不安。而救人的时候,心里什么都没想,事后想想,感到一种心安。
通过这样一个落水女孩获救,《戴手铐的救人者》的事件,笔者更坚定地认为:人性是一个复杂到难以下定义的个体。这复杂的个体,其成长应该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因素,等等土壤的结合。三个男孩自轻自贱到以偷窃来维持生计,也不愿光明正大地用劳动换取生存资本。然而,这样的令人不齿的个体,却也有着勇者和善的一面。这三个小伙儿刚刚还在行偷窃之事,转眼却勇敢地救助落水女孩。这前后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戏剧性的行为,就这样,三个男青年成了“戴手铐的救人者。”
今日说法就此案进行了专家访问和采访,专家认为:三个小伙的见义勇为,盗窃财物,是两个孤立的事件。盗窃是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救人,是见义勇为,做了好人好事儿,应该受到表彰和奖励。
一个人步入歧途,或者从歧途步入正道,无论怎样,总需要一个回转的契机吧!无论怎样,三个小伙子心灵深处是有善良的一面,至于他们为何要偷窃,看看他们睡网吧,睡废旧车场的情形,大概就能判别出他们的生活是茫然,颓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有一点钱,就辞工不干,自由散漫地去玩。玩到没钱花,就开始偷,以致把自己送进高墙。
当警察问:你们的父母知道吗?三个男青年的声音含着懊悔和哭腔,说对不起父母,说今后要好好上班。
由“戴手铐的救人者”,“笔者想到了《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句子。我们的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新时代的强国梦,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人才去建设。教育尤为重要。人性,无论是姓善还是姓恶,都需要后天的教化和规范,才能完成人性这一复杂个体的塑造。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长,完美人性的修炼,是意识形态层次上的艰巨任务。它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个体不断努力,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修身养性的大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强国梦的基础工程。
如今的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好像都赋予了人们巨大的压力。压力山大的人们,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同样的夜深人静之时:那三个喝酒到凌晨两点多的女孩儿,三个偷盗车里财物的小伙儿,深更半夜行走在路上的人们,睡在家里的柔软床铺上的人们,也许都担负着不同的压力。然而,他们的人生差异,也许正是所受教育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他们对待生活扑面而来的压力时,所持的态度。人生路上,总有猝不及防的坎坷和曲折,风雨和雷电,他们拥抱生活的方式,克服困难,抵御困惑的能力,也是那样的千差万别。
正如主持人所言:走到今天这一步,三个小伙子的父母心里肯定会特别难过。但是也许会有另外一个结局,当他们从这里走出去以后,他们也许会因为这个救人的事儿,受到一种鼓励,选择一种崭新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救的女孩是获得了新生,对于这三个小伙儿,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人的觉醒,需要一个契机,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也许正是一种扎根在灵魂深处的信仰。有了信仰的灵魂,也许不会在酒吧里喝酒到凌晨两点多;更不会在深夜两点多的时候,游荡在小区的停车场,一个个拉人家的车门,找机会行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后天的教化之功,所塑造的一种心灵之城堡,那是人们信仰的大厦,崇尚的高度。
人性,究竟是姓善还是姓恶?笔者只能说:人性是多面的复杂的。善良的人性,需要教化和锻造,内修于心,外修于行,更需要制度约束和法律规范。因此,塑造完美善良的人性,是全社会的一项重点工程,任重而道远。
2017/12/28晚
【附录】
今日说法主持人与法学专家的话: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包涵副教授,包老师,看来咱们得先明确一下盗窃的概念,像本片里提到的这种情况,他没有锁车门,几个年轻人开门拿了里面的东西,这到底算不算盗窃?
专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我们就能称之为盗窃。车主虽然说没有锁车门,但是这个车子里面的东西,仍旧是属于车主的。这个车主对车里面的东西是有所有权的。咱们不能说因为车门没有锁,车子里的东西,我就可以随便去拿。那如果我家门没有锁的话,那家里面的东西是不是也可以随便去拿?这个不管是从观念上也好,还是从法律上也好,这个物的属性依然是属于所有权人的。那么这个时候对所有权进行了侵害,肯定是可以构成盗窃行为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警察一方面因为盗窃拘留了这几个年轻人,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奋不顾身地去救人,给他们申报了见义勇为,挺戏剧性的,您怎么看待警察的这种做法?
专家:我觉得警察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合理的。这两个事件是孤立的,虽然说发生在同一拨人的身上,但是他们是互相孤立的。也就是说按照法律的规定,应该奖赏的就应该奖赏,应该受惩罚的就应该受惩罚,我们不能说因为他偷过东西,就给他贴一个罪犯的标签,就以此来抵消了他后面见义勇为的行为。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他做了后面的这一个善事,做了一个义举,就抵消他前面的犯罪行为。法律只是最低层次的一个要求,在法律之上还有道德、伦理等等之类的一些社会规范。所以这一次申报见义勇为,对于这三个年轻人来说,能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和这种人文的关怀,那么他很有可能在以后的道路当中,会走得越来越向善。
善良和邪恶,看似对立,但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