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新:致敬经典,叩问良知丨纪念阳明先生诞辰549周年

2021年10月31日,是阳明先生549周年诞辰纪念日。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创始人白立新老师作了主题分享——《致敬经典,叩问良知》,以下为分享内容选编。

致敬经典,叩问良知。今天,我们真诚地缅怀阳明先生诞辰549周年。

九年前,也就是阳明先生诞辰540周年的时候,28位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来到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所在地,从此开启了对阳明心学的学习,也开启了人生旅程的新的篇章。

回顾过往九年的路,我们很庆幸的是,我们走了一条适合我们的路,那就是,首先,我们不去“研究”阳明心学,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资格;我们更没有资格去对照《大学》《中庸》《传习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别,我们只有一个资格,就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可以直接践行阳明先生的教诲,践行孔子、孟子对我们的教诲。

对于经典最好的致敬、对于经典最高程度的尊重,就是践行。阳明先生讲,“学富五车,不如为善去恶”,为善去恶才是真功夫,有真功夫我们才能真成长。所以今天,为大家分享三条我们的学习心得:

01

格者,正也。格致诚正修,身心知意物

(在别人起心动念的空白处,阔步前行)

阳明先生在《大学问》当中,对《大学》做了关键的解读,呈现了《大学》中主要的功夫。总结为10个字,即“格致诚正修,身心知意物”。

我们先来理解后五个字,“身心知意物”。

“身”后面的第一个字就是“心”。阳明先生有言曰:“身之主宰便是心。”所以,所谓修身,不是在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上去修,而是要在我们的心上去修。修身,首先在于修心。

那么,心如何体现呢?心体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上,体现在我们对身边人、事、物的判断上,体现在我们的各种知见上。

这就是第二个字——“知”,是知见的“知”,有人也说是良知的知。阳明先生讲良知即道,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心体现在道上,我们的心灵品质有多高呢?它呈现在道上,道就是我们对身边人事物的一些看法,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

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念头里。念头看似一转眼就过去了,可是它正是我们意识、语言、行为的根本。有了这样的念头,一定会随着外面条件的变化,生发出相应的意识、语言、行为来。

意识、语言、行为,就是一个人的德,而有怎样的德,必有怎样的事。

所以,“身心知意物”,身之主宰便是心,心呈现在知上,而知又体现在意上。意就是一个人的意识、意念。一个人有怎样的意,就决定了他最后所能做成的事,在《大学》的语言里,事也叫作“物”。

心决定知,知决定意,意决定物。

所以,修身的根本是修心。我们固然需要在具体的事上去努力,但物的根源是意,意的根本是知,知的源泉是心,所以推其根本,我们必须要回到心上。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五个字,“格致诚正修”,前五个字可以和后五个字对应起来:

“格”对应的是“心”。阳明先生讲:“格者,正也。”格就是正,正什么呢?就是正心。把心上的贪念、贪欲去掉,这才是真正的格;在自己的心上格,才是真正的格。所以,格心,代表着在心上格除不好的、错误的一些知见。

“致”对应“知”,即是“致知”。致知,就是达至良知,通过随时叩问良知,去除不好的起心动念,此之谓“致知”。

“诚”对应“意”,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讲的,《大学》是诚其意的功夫。

“正”对应“物”,也就是说,有了格、致、诚的功夫,我们才能在事情上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决策失误。

“修”对应“身”,也就是说,我们在心上去除错知错见(格),达至良知(致),在起心动念上诚于己(诚),进而在事情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正),这就是修身的功夫。

综上所述,这10个字,就是《大学》为我们揭示的不断提升自己的功夫,也是阳明心学的功夫。在心上用功,就是大道至简、最开阔也最要紧的那条路。

所以,我们再来体会这样一句话:“在别人起心动念的空白处,阔步前行。”

每个人心灵品质不同,因而起心动念的层面不同,所以其思维模式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陷和方向性偏差。这些缺陷和偏差,注定了某些人只能做某些事情。

比如说,他在起心动念间总是想到自己,很难去换位思考,很难去利益他人,所以他对于客户、同事的需求,对于领导意图的理解,就经常会出现偏差,会片面地理解他人,并且自以为是。

这样的人,由于他们的思维模式的缺陷和偏差,就在起心动念处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区域,这些空白区域就是我们可以阔步前行之处,也是我们战略创新最重要的机会之所在。

而我们何以能够阔步前行呢?就是因为我们通过格致诚正修,在身心知意物上用了功夫。有了这样的功夫,我们才能够阔步前行。

02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

(人生远航不易,打开你的相控阵雷达)

为什么叩问良知能帮助我们成长?叩问良知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这么多年的学习心得告诉我们:人生远航不易,要想朝向星辰大海,必定要历经风雨,经历惊涛骇浪,甚至于遇见冰山。所以,在人生的大海中航行,一定要有航标灯、雷达或者是卫星导航指引着我们的航行,才能行稳致远。

那如何才能找到我们生命的雷达呢?

这个雷达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与生俱来且随身携带,那就是我们的良知。

它就像一个一分钟可以360度无死角扫描的相控阵雷达,只要打开它,就可以随时照见前方,避开危险,指引我们航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打开自己的相控阵雷达,打开我们的良知。

阳明先生讲,“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的是与非,我们不需要等待思考才知道,也不需要通过学习才知道,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我们的良知原本就有。

人之为人,本来就有这份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本来就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叩问良知,越叩问良知越清澈,越叩问良知越敏锐,越叩问我们的这颗心就越柔软。

一颗柔软而敏锐的心,就可以敏锐地感知到身边的变化。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有了良知,就可以不去学习呢?有的人有这样的错知错见,他认为阳明心学就是致良知,就是叩问良知,那我就不用学习了,随时叩问良知就可以了。

这还是不行的,叩问良知只是一项基本功。面对人生纷繁复杂的事事物物,没有经典的引领,我们自己去摸索是要走很多的弯路的,并且人生百年就如白驹过隙,每件事情都靠自己去实践来不及。虽然我们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学习。

0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达至良知,启用良知,生命充满希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经典的伟大之处,寥寥数语,已经把人生所要践行的路都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大学”就是指大人之道、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于达至良知,回到一颗清澈的良知。“在亲民”,就是去利益他人,也就是启用良知。

我们都希望能够利益到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成就、更美好的生活。如何才能拥有这样人生的美好呢?

在致良知里,阳明先生为我们揭示了利他才能利己。所以,利己的途径就是利他。这也是《道德经》所讲的“反者,道之动”,通过利益别人,才能真正地利益自己。

有一位企业家发自肺腑地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利他是我自己的需要,因为唯有利他,我才能最终利益到自己。”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指达至良知,“在亲民”是指启用良知,“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我们唯有用那颗清澈的良知照见前程,才能达至良知并且启用良知,而且这个历程可以无限的高远,生命可以充满无限的希望。

所以,致良知就是达至良知和启用良知。能够达至良知并且启用良知,我们就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到一条宽广大道上且行稳致远,因此生命如此充满希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星期、一个月乃至于一年的时间,能够把《大学》的这一句、这一段文字读明白,理解透彻,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都可以随之焕然一新。

所以,最好的致敬经典的方法,就是去践行经典对我们的教诲,而在所有的践行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功夫就是随时叩问良知。通过叩问良知,致敬经典,通过叩问良知成就事业,也致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深深地祝福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