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曹魏禁卫武官制度之领军将军/中领军

「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文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晋武帝初省..」这一记载表明曹魏一代设有掌内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的领军将军。按领军将军所掌内军,指宿卫曹魏京师洛阳宫城之内的禁卫军。曹魏一代可考之领军将军有5人,中领军有15人;若加上建安末年曹休、曹真为中领军,则中领军共有17人之多。其中曹休、曹羲、夏侯献3人又曾任过中领军和领军将军,故实际只有19人。

《三国志》对曹魏领、护军将军与中领、护军之别无明确区分,按照后世典志的解释,资重者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曹魏时期。如曹休在建安末为中领军,「文帝即王位,为领军将军」;夏侯献也是先为中领军而后任领军将军。

建安末年,曹操加快了代汉的步伐,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以其宗室近亲担任中领军,执掌禁卫重任。曹操以其族子曹休「领虎豹骑宿卫」。曹休虽非曹操近亲,但操「待之如子」,令其统帅亲信禁卫军。后曹休以骑都尉参曹洪军事,实际掌握曹洪军府大权。「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时在建安20年(215)末21年初。曹真的情形与曹休相似,真亦为曹操族子,其父邵随操起兵而被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后又使真将虎豹骑。在建安24年正月时,曹真已任中领军。建安末年,曹操之宗室亲属,其从弟曹仁、曹洪年纪较大,统兵征伐,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其诸子则年纪尚轻,不足委以大任。故其族子曹休、曹真无疑是执掌禁卫大权的合适人选。

曹丕(187-226,220-226在位)即魏王位后,以曹休为领军将军,夏侯尚为中领军。夏侯氏为曹操亲信集团重要成员,与曹氏同为沛郡谯人,尚从父渊、渊族兄享在曹操起兵之初即成为其亲信部将,为曹操创业及势力壮大立了大功。夏侯氏与曹氏还有极为特殊的多重姻亲关系。「渊妻,太祖内妹。长子衡,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恩宠特隆。」夏侯尚,「文帝与之亲友」,曾任曹操之军司马,五官将(曹丕)文学,魏国黄门侍郎等职。曹操死后,「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夏侯玄为曹爽姑子。在新旧朝更替之际,曹丕为了更好地控制政局,遂将禁卫军权交与宗室及姻亲掌握,充分表明中领军/领军将军政治职能之重要。其后,朱铄、陈群、卫臻等相继为中领军。黄初五年(224),朱铄为中领军。六年,文帝南征孙吴,至广陵,以尚书令陈群领中领军,以侍中、吏部尚书卫臻行中领军。陈群为曹操亲信,是深得魏文帝信赖的一位重臣。「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及践阼,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颍乡侯。」卫臻亦为曹操亲信,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称帝后,为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黄初七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嗣主。」四人中,曹真、曹休、陈群三人曾任中领军或领军将军。

魏明帝(204-239,226-239在位)时期,先后有夏侯献、薛悌、荀霬、桓范等人担任中领军(领军将军)。夏侯献于太和二年时已为中领军,明帝末又任领军将军。薛悌大约在明帝时为中领军,后任至尚书令。荀霬为中领军可能亦在明帝时,霬为荀彧之孙,其父恽,母为曹操女(安阳公主),霬妻为司马懿之女。桓范为沛郡谯人,与曹氏同乡。「建安末,入丞相府。延康中,为羽林左监。..明帝时,为中领军,尚书。」除薛悌情况不明外,魏明帝时期的中领军皆出于曹氏同乡、姻亲等亲信集团成员。景初二年(238),「(明)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魏明帝初衷显然是要以掌握禁卫军权的曹氏宗室及姻亲夏侯氏等控制朝政,辅佐幼主即位。这一设想与曹魏建立以来的用人原则是一致的,文、明二帝任命领军的原则也基本如此。但由于当时「掌机密」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的建议,魏明帝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而以曹爽(?-249)与司马懿(179-251)共同辅政。明帝又悔,但为时已晚。这一变局为司马懿入朝专政提供了可能性,成为曹魏政局转折的关键环节之一。

少帝齐王曹芳(232-254,239-254在位)即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为曹真之子,「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明帝一朝,曹爽极受宠信,多年执掌禁卫军权。《三国志》,卷9〈曹爽传〉:及(明帝)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共受遗诏辅少主。明帝崩,齐王即位,加爽侍中..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时司马懿「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

曹魏王朝的最高统治权便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执掌。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单独控制朝政,遂以其诸弟为禁卫武官及侍从文官,控制幼主。「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按曹爽以其弟典禁兵而专断朝政当在正始三年(242)七月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曹爽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身分掌握军政大权,其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掌握禁卫军权,特别是负责宫城内禁卫的内军。曹爽与司马懿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对禁卫军权的控制上。

正始「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司马懿)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八年,「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司马懿虽尸位素餐,但却在暗中积蓄力量,密谋策划,终于在正始十年(249)正月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魏朝军政大权。司马懿政变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其迅速地掌握了京城禁卫军权,曹爽之失败则与其出城而失去对禁卫军权的有效控制有关。史载:「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司马懿在奏爽罪状时主要也是针对其专断禁卫军权而言,谓其「破坏诸营,尽据禁兵」,「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罢爽、羲、训吏兵」。司马懿深知军权特别是禁卫军权的重要性,故首先要剥夺曹爽军权。曹爽专政主要控制的是内军,即宫城内禁卫军。曹爽此次随帝出城朝高平陵,所带军队数量有限,难以与司马懿抗衡。「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不仅兵员少,而且武器也不足。正因如此,从城内出奔投爽的大司农桓范便建议曹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当时留宿城内的禁卫兵必定人数众多,但因将帅在外,群龙无首,而且司马懿首先占据了武库,他们不仅难以有所作为,反而还可为司马懿所利用。曹爽一党未作反抗即束手就擒,遭到司马懿残酷镇压,「皆伏诛,夷三族。」曹魏政权遂由司马懿专断。司马懿亦特别注意对禁卫军权的掌控,先以其亲信王观代理中领军。王观曾为司马懿从事中郎,历任尚书、河南尹、少府。「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斫家屋材,及诸私用之物,观闻之,皆录夺以没官。」「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

嘉平三年(251)八月,司马懿病故,其长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控制曹魏政权。次年正月,司马师任大将军。六年二月,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司马师,「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三月,废皇后张氏。」这是帝室姻亲为了反抗司马氏专政而采取的一次行动。这次事件的主谋为夏侯玄。夏侯玄为曹爽姑子,爽专权时受到重用。「爽诛,征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玄以爽抑绌,内不得意。中书令李丰虽宿为大将军司马景王所亲待,然私心在玄,遂结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谋欲以玄辅政。丰既内握权柄,子尚公主,又与缉俱冯翊人,故缉信之。」其事败露,预谋诸人「皆夷三族,其余亲属徙乐浪郡」。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未遂政变与中领军许允亦有牵连。「初,中领军高阳许允与丰、玄亲善。先是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后丰等事觉,徙允为镇北将军、假节、督河北诸军事。未发,以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乐浪,道死。」按许允本属司马氏一党,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受到司马氏重用,官至中领军。许允与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不同,似未正式参与其谋,故直到当年秋冬才将其远徙乐浪而死于道。如有确凿证据,肯定是夷三族之罪,而不会以「放散官物」罪处置。对许允的处置,表明司马氏在权力壮大的过程中,对禁卫军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控制皇帝,而且要完全掌握禁卫军权,其目的无疑是为以后顺利篡位开辟道路。

当年九月,司马师废黜少帝曹芳,而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甘露五年(260)五月,曹髦反抗司马昭(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其弟昭代之)而被害,元帝曹奂(本名璜)即位。景元五年(264)司马昭死,其子炎继统,并于次年篡魏立晋。

在此十余年间,司马氏权势煊赫,完全专断了魏国朝政,虽有来自朝廷和地方的反抗,但均遭残酷镇压。对于禁卫军首长之一的中领军,司马师-昭-炎都十分重视其人选,先后有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等司马氏及其姻亲担任中领军。毌丘俭、文钦于淮南反抗司马氏,司马师率大军东征,以其弟司马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中领军之职掌握朝廷禁卫大权,地位之重于此可见一斑。司马昭专政,其岳父王肃为中领军。王肃任职不久即于甘露元年(256)病故。其后一段时间,领军担任者不可考,可能其时不设领军之职。约在曹魏末年,司马懿之侄司马望由雍凉都督「征拜卫将军,领中领军,典禁兵。」同年,司马炎即晋王位并于年底行禅代之举,「典禁兵」的中领军司马望对稳定政局无疑发挥了不小作用。与此同时,司马氏姻亲羊祜亦任中领军。司马师及司马昭专权时,羊祜历任中书侍郎、给事中、黄门郎、秘书监等职,又为司马昭「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司马炎禅代前夕,羊祜「迁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羊祜受到司马氏专权者特别信任,是因其与司马氏有姻亲关系,「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景献皇后羊氏即司马昭第三位妻子。有宗室司马望及外戚羊祜同任中领军,「典禁兵」,「统宿卫」,司马炎便十分顺利地实现了魏晋禅代的政治革命。禁卫军权在曹魏一朝政治中的重要性于此有充分反映,而中领军(领军将军)在曹魏政坛的特殊地位更说明其职举足轻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