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四川金堂文庙:幸运入园,落架重建(下)
走到大成殿的近前,从正门向内张望,月台和石台阶均为旧物,大殿的立柱也是原物,只是门槛和窗框换成了新木料。
崇圣祠状况
厢房
沿着侧墙转到了大成殿前面,门前广场堆满了建筑垃圾,看来这里是做临时废料堆积处,大成殿两侧的东庑和西庑已经修建完成,但泮池和状元桥仅有雏形。走近细看,状元桥的桥基和石拱桥面均为旧物,施工方在做加固处理。此桥仅是单拱,且泮池面积不大,可见当年金堂文庙规制不高。但是该文庙在历史递延过程中,有不少的官员为此努力付出过。
木工
木工房
对于金堂文庙的沿革,喜庆十六年版《金堂县志》中简述说:“金堂学宫在治东北,倚城。按《通志》内载:宋嘉祐初建,盖大中祥符以后,旧城址被水冲,移治古城镇,遂徙建庙学于此。然碑碣无存,其详不可考。明洪武元年,知县朱景哲重修。成化中,又加营葺,而规制大备。及崇祯末年,流贼入川,遂为焚毁,仅存棂星、泮池及天德、王道二石坊,余俱破瓦頺垣,平芜弥望而已。国朝康熈初,天下底定,偃武修文,知县董煜乃捐俸倡修,培残补阙,略具规模。六十一年壬寅,知县陈舜明始增其所未备。乾隆五年庚申,知县田多稼又因栋宇摧折,倡绅士修葺之。”
大成殿旧台阶
琉璃瓦已铺装完毕
从这段话了解到,金堂文庙搬迁的原因,乃是因为水患。按照《通志》上的记载,该文庙创建于北宋嘉祐初年,谁是创建者以及创建时的情况,因无资料记载,后人难知其详。明代时,该文庙进行了两次大修,到成化年间已经有了基本规模。崇祯末年,因战争被焚毁,仅存棂星门、泮池及两座石牌坊。
大成殿内景
向门外张望
就眼前所见,除了泮池在修复外,未能看到棂星门及其他的石牌坊,可见没有按照明式复建。清康熙初年,知县董煜捐俸予以修补,此后的官员继续增修该文庙。虽然后来又有损毁,但当地乡绅捐款,又将其修缮完好。
旧台阶
关于当地人重视庙学的原因,《金堂县志》上载有乾隆时县令田多稼所写《重修学宫记》,该记中有如下表述:“昔文翁为益州守,始祀先师孔子于石室,配以七十二弟子,此西蜀学宫之所由昉也。嗣是人才间出,类皆能表仪一代领袖百家,其最著者,如汉之扬雄、司马相如,唐之陈子昂、李白,宋之苏洵、轼、辙父子,元之虞集,明之杨慎,卓荦千载,有非他方所能比拟者。其文光四溢,代有名英,使非文翁为黉序开山,乌能兴贤储材若是之彪炳耶。”
文保牌被包了起来
大成殿前石柱
凡是讲述四川历史的书籍,基本会把四川的文化归诸于文翁,文翁做益州太守时,开始在四川建设祭祀孔子的石室,同时陪祀者有七十二贤。正因文翁之功,使得四川人才辈出,田多稼举出了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唐代的陈子昂、李太白,宋代当然是三苏父子。正因为有这么多令人骄傲的前贤,所以田多稼到任后重新修建了庙学:“余莅金邑四载,凡城楼、殿阁、津梁、古迹,靡不相时度力次第修举,窃思学宫乃至圣栖神之所,实多士根基之地,夫既遭逢圣世,有太平之乐极,繁阜之盛,家弦诵而戸诗书,不可谓非幸矣。而宫墙不修,人物无色,岂特有司之羞,抑亦士之耻也。余既量捐薄俸尔,绅士大夫儒童耆彦尙其分簿募捐,而董理之废者,举缺者,增残旧者,改而新之,将见殿宇重辉,人文蔚起,岂徒饰太平之盛,而于子云相如诸君子何难,后先追美,再见今日耶?”
新柱础
施工材料
田多稼在任的四年间,凡是他看到古代建筑有破损之处,都会想办法筹资予以修复。他尤其对庙学最为看重,因为此乃出人才之地,如果庙学建筑破败,在他看来这是士人之耻。他认为只要把庙学修好了,当地定然会再出现像司马相如那样的大文豪。更何况在他看来:“夫修废坠,培文教守土者事也,余之为此,岂必有当于文翁之旨,然新气象以倡盛事,实有弗能自已者,若夫孔子之道之德,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汉世立学以来千余年,长碑短碣,犹不能罄其所以然,何庸余之絮絮也。时乾隆五年庚申春月。”
不知道是什么房
田多稼修缮庙学的完成的时间乃是在乾隆五年,《金堂县志》载:“十六年辛未,知县张南瑛重修。二十八年癸未,知县饶学𣌀及阖邑绅士公捐大修庙学,各有增辟,种植松柏,视旧制倍宏敞矣。”
大成殿前暂为堆废料处
可见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又进行过两次大修,关于乾隆二十八年的那次大修,金堂县令饶学曦在《重修学宫记》中写道:“乾隆戊寅岁,余宰金堂,谒先师庙,见诸生彬彬然,其姿皆可造于道而施于时。余既顾而乐之,越二年,为义学置田以养士,余以时至其塾,相与讲论,诸生亦欣欣然余之言。癸未春,以学校岁久不修,余始捐赀,士与民之慕道者乐襄其事,经始于是岁之春,告成于乙酉之秋,共费金四千有奇。自庙之殿六庑泮璧门墙,以及崇圣祠、明伦堂、名宦、乡贤、节孝之祠,靡不肃然焕然。”
应该是崇圣祠
此次的大修共完成了大成殿、泮池、万仞宫墙、崇圣祠、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等。到嘉庆年间,因风雨侵蚀,文庙又有了些破败,当时的县令谢惟杰再次予以重修,他在《培修学宫记》中写道:“县治之有学宫,自宋嘉佑初徙建,旧制已无可考。明洪武、成化年间,莅兹土者,以次营修,兵燹之余,破瓦颓垣,存者无几。洎乎国朝,前邑令董公煜、陈公舜明、田公多稼、张公南瑛,时加补葺,气象一新,而规模犹未大备。乾隆二十八年,前令饶董率邑绅协力兴修,视旧制倍为宏敞,历今又四十余载。曩所兴修者,渐就倾圮,而余适继诸公之后,俟之后人不可,缓之数年亦不可也。爰与司铎伦斋张君、夏圃成君、至山张君、少尉莳春郑君,及邑绅士,悉心商㩁,询谋佥同,乃属上舍陈锦星、张廷极、陈德著、龙泰源经理匠事,宜补修者补修之,宜更新者更新之,宜四阿者则上为四阿,宜甃石者则下甃以石。自崇圣祠而外宫墙而内,无不巍然焕然,次第如制矣。先是:墙之内旧有天德、王道二坊,为官员出入之门,逼近长渠,今乃别立圣域、贤关二坊于棂星门左右,而徙宫墙于旧坊内,以旧坊为墙,外通衢,又于墙内丛生古柏,密者疎之,然后地势之雄秀,庙貌之庄严,轩豁呈露。始事于嘉庆己巳年首夏,竣工于嘉庆庚午年仲春。阖邑士庶捐修,共享金六千有奇。”
大成殿前的古树
谢惟杰叙述了历代他所知道的维修者之名,自乾隆二十八年县令饶学曦重修之后,几十年过去了,庙学又有些破败,于是他与一些下属商议,共同找人予以维修,同时又增建了一些新设施。
旧料为主补配新材料
棂星门的位置
关于金堂文庙后来的情形,王化中总编辑的《成都市青白江区志》中写道:“清末至民国在此设劝学所、国民小学、女子小学,部分建筑已拆除和改建,现仅存大成殿、崇圣祠、前厅和厢房,建筑面积1397平方米。”
状元桥
泮池
从文中叙述看,文庙有一度是城厢镇粮站,不知眼前所见的这片拆迁区域,是否就是已被拆掉的粮站。从施工工地已建起框架的格局看,仅是恢复了大成殿、崇圣祠、前厅和厢房,并没有恢复到清代时的规模。
配殿
原路回到大门
拍照完毕后,回到办公室将安全帽还给工头,并郑重地向他表达了谢意,他依然是一脸平淡,挥手示意我离开即可。我走出施工门,再次进入那个空阔的大院落,这里除了鸟声,听闻不到任何嘈杂之音。在树荫下穿行,想象着这里复建后的情形,猛然间想到说不定有关部门留下这片空地,还会复建一些《县志》上记载的文庙建筑,如果是那样的话,等我有机会再来观览此文庙时,就会看到一组恢宏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