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每个时期的特征(必收藏)上篇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境内,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北宋时期受越窑影响继之而起的著名民间窑场。其始于五代,盛于南宋,衰落于明代,龙泉瓷总的特点是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尤以青釉见长,其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梅子青和粉青,已达到类似青玉的效果,梅子青甚至达到类似翡翠的程度
北宋龙泉青瓷受越窑影响,主要生产碗、盘、瓶、壶、盒、罐等日用瓷器,所使用的釉属石灰釉性质的青釉,特点是高温下易于流动,烧成的瓷器釉层薄,釉面光亮,透明度高,釉色与越窑青瓷很接近,装饰纹有团花、重瓣覆莲、缠枝花卉及鱼纹等。瓷器内壁或内底常刻有线条粗放、构图简洁的花纹,外壁有施浮雕莲瓣纹及竖向篦纹,一些碗盘类器物内底往往有“河滨遗范”的戳记铭文款示
杭州举办郑和时代南京市博物馆藏明代文物特别展
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已使用石灰碱釉,特点是高温下釉黏度增大,不易流动,故南宋龙泉青瓷釉厚,有柔和淡雅的翠玉质感,透明度低。釉色以青绿色为基调,有浅青、粉青、梅子青、翠绿、灰绿、灰青、炒米黄等,但以梅子青和粉青为最佳,其釉内有大量均匀的小气泡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
南宋龙泉瓷多素面,绝少刻划花纹装饰。瓷器品种应有尽有,并新出现仿古青铜器和玉器的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双鱼洗等瓷器。胎质有白胎和黑胎两类。粉青、梅子青一类釉色的瓷器,胎多为灰白色,釉面基本上无冰裂纹或仅有微小冰裂纹,这类器物占龙泉青瓷中的绝大多数,灰青、灰绿、炒米黄等类釉色的瓷器,胎多为灰黑色。这类瓷器往往有通体开大小两种冰裂纹和“紫口铁足”的特征,这是受南宋官窑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黑胎青瓷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
元代龙泉窑瓷器在技术上又有提高,出现了大型瓷器,如大瓶、大盘,大量生产。釉色不如以前,纹饰普遍出现点彩,镂雕刻印文字也很风行,汉字和八思巴文并用。
明代龙泉窑青瓷逐渐衰退,窑场减少,质量下降,釉色混浊灰暗,瓷胎较厚,制作粗糙。器物造型瘦长,仿古瓷器减少,套瓶和坐墩是明代的新产品,纹饰有花卉、鸟兽、人物,并出现了竹节纹,布局以四方连续纹为主。
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仿制龙泉窑青瓷成功,釉层较厚,滋润光洁,青色与宋代龙泉瓷相似,胎质坚硬洁白,有的还带有褐色釉底等特点。
结合龙泉窑窑址考察和史料记载,判断龙泉窑的始烧时期应为五代晚期。几处五代时期墓葬出土了一些龙泉窑瓷器,这与北宋时期遗存的龙泉瓷器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总结鉴定要点:
(1)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外形饱满,整体轮廓线条流畅,而仿品则给人以呆滞的感觉。
(2)真品的胎细白,仿品胎更坚硬,致密度也高于真品。
(3)这一时期龙泉窑釉色以晶莹透亮的玻璃质灰白釉为主,极少开片,很亮而略带玉质感,不见火光,仿品由于杀光做旧,釉虽有光但不晶莹,类似灰亮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
(4)真品釉面若开片为不规则、深至胎骨的自然开片,仿品极少有开片的,有也是较浅、规则、嫩裂的感觉。
(5)北宋早期延续越窑风格,针刺工艺消失,以划轮廓图案为主要工艺特征,垫烧方式不变,形制仍和越窑一样,圈足开始外撇。
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
北宋中期流行厚葬风俗,所以大量烧制冥器,以五管瓶、盘口瓶为代表。中期是龙泉窑放眼全国,学习改进的时期,这种好学不断精进的精神,为龙泉窑后期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先是学习婺州窑龙虎瓶,但很少在划刻工艺上取得进展,中期是五管瓶烧造高峰,高档五管瓶有强烈的耀州工艺特征。中期垫烧工艺改变,烧造窑口由上垟转移到金村,工艺比较粗,灰白釉,大量烧造明器、五管瓶、盘口瓶。此时的工艺特点:泥质垫饼,中间刮釉,釉色普遍黄色、灰黄色,工艺比早期差,产量质量有所下降。
北宋中晚期,皇帝审美取向发生变化,原本贡瓷中钧、定、耀都以划花精湛为审美取向,要求使用高温的石灰釉,以透出划花工艺。徽宗时代,划刻花被摒弃,审美取向更偏向釉素烧、开片,形的简洁。
在北宋晚期,出现了皇家烧制的汝窑,工艺成就为釉素烧、开片和形的简洁。这种单色釉、素面,极具釉色内涵,线条简洁大气的瓷器视觉冲击力极强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鉴假容易鉴真难,大林认为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谢谢你的阅读,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后续还会持续更新
大家好,我是大林,一个只记得快乐和知识点的白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