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

——对辨证和辨症,病、症和证及证候标识的逻辑思考

前言

从历史角度看,“立足临床求病机,是中医认知疾病实质和发展的基线。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到《脾胃论》,到《温病条辨》,无一不是通过对药物作用人体后的反应和对一定时空中生命状态的观察(疗效反观),应用'道法自然’、'取类比象’思维(同象思维)探求病机形成。可以说,中医的发展历史,实质上是病机发展的历史。”[1]病机的发展通过不断的辨证论治实践实现,历史的辨证实践过程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细,使中医病机理论日趋系统、完善,反过来促进了临床辨证,使中医临床辨证技能不断成熟,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的三因制宜、从“果”求“因”等为基本准则的病机逻辑推演方法,强调临床辨证结论-证候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个体特征,表现出中医临床对实际客体对象的界定分化越来越细,从《伤寒论》的证到《瘟疫论》的症,从仲景规范的病到叶天士规范的病,中医辨证的视野和辨证对象的精细程度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今天我们通过以病机为核心的临床辨证可以清楚地明白症、病和证的概念位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科原则,遵循学科逻辑,是明确学科概念的基本前提。我们从《内经》到《伤寒论》可以看出,中医的辨证经历了从辨症到辨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医对临床疾病的认知对象不断分化界定,确立了临床辨证的循证和求证原则,形成了从病的层次上升到证的层次的辨症方法,创建了中医以病机为核心的从理论走向临床的桥梁。《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对具体症状内在的病因、病位、病性等病机要素意义的认知,《伤寒论》是对证候的病机辨识,从《素问》到《伤寒论》,中医临床辨症由症的病机对应发展到以病为基础的证候病机对应,今天的辨证概念将从四诊开始到辨症结论形成的整个临床过程包括其中,使辨症成为了辨证的构成。我们运用病机逻辑,通过语境联系可以清楚看到,《伤寒论》早就明确了症、病和证的概念及其病机逻辑关系。[2]可是,由于我们忽视了语言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历史事实,忽视了相同文字在不同学科可以表达不同概念,在同一学科、同一文献的不同语境同样可以表达不同概念这一十分普遍的现象,忽视了“学科属性决定认知逻辑,决定概念对象”[3]这一基本规律,文献考证成了概念认知的桎梏,一般逻辑或非中医逻辑取代了中医逻辑,过于看重疾病外在表现的形似,把病机与证候相分离,导致了证概念认知的跨学科错位,不仅把中医证固定在西医病的框框里成了学术研究的主流,而且将证和症等同视之,看不到辨证是中医临床知病全过程的概括这一客观实际,把辨和证割裂为动宾词组,提出“走出证概念的误区”,认为辨证论治不能胜任“中医学术主要特点和中医诊疗基本规律”的表述任务,提出“用'审机定治’取代'辨证论治’”[4],使疾病的现象-症状和疾病的本质-证候的概念表达模棱两可,辨证的依据、对象和结果之间的病机逻辑关系含混不清,辨证和辨症的客观对象不能进行分化界定,严重阻碍了中医自身学术发展。

1 病机逻辑的历史选择

正确界定辨证的客观对象,明确辨症目的,是正确理解证、病、症概念,弄清它们的逻辑关系的重要前提。中医辨证肇端于辨症,辨症的目的在于获取证候病机,不是疾病现象-症状的书面吻合度。第2版《中医大辞典》:症状“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各种异常机体外部表现。”[5]症状是医学的事实基础,遵循医学理论原则认知症状的疾病性质,既反映医学基本观念又反映医学临床特征,运用不同医学逻辑认识症状,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病变性质:西医是以实验还原为诊断方法、解剖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生理病理,是显性的;中医是以天地合气和辨症求机的从“果”求“因”为认知方法、阴阳神气观为基础的病机意义,是内在的。遵循什么样的医学理论和方法认知症状,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病变结论。

中医临床不是从本本的规范标准出发认知疾病本质,而是从具体病人反映出来的症状,结合患者客观存在的各种因素出发(三因制宜),运用中医病机逻辑推演,形成认知结论。症状是疾病之“果”,是疾病的最终表现形式;病机为疾病之“因”,生命体内在阴阳神气和与外界协调/调节失常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立足症状之“果”及其相关因素探求内在病机之“因”,反映中医实事求是的逻辑思维取向。明.《医学六要.病机部序》:“《内经》曰:谨守病机,尝谓人之生也,寒暑相荡,喜怒交浸,其变甚速,况乎所感有浅深,所发有轻重?良工精而候之,因其发动所由,乃辨名定经,溯流讨源,随机应变,始可以言治矣。”[6]《内经》奠定了从“果”求“因”的辨症求机逻辑,病机十九条对症状进行的病因、病位、病性等病机要素的分析,确立了中医临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基本程序:症状→病机。《伤寒论》则发展到从病的层次上升到证的层次对症状内在的病机意义进行综合辨析,形成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辨症求机”的逻辑推演方法,提出了证候-对临床症状分析综合地辨症而得到的病机结果这一临床辨证学范畴的概念,强调了症状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疾病本质特征-病机的认知方法-辨症,把辨症程序确定为:症状→病→证候病机。

(0)

相关推荐

  • 黄开泰: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四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 经文: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 ...

  • 癌症 别怕 有中医(三续)

    方证对应 中医治癌,辨证论治,以就诊病人为本,没有机械僵化的标准,原则是"方证对应","证"变则方变,"证"不变则方不变. "证&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在以后的历史中,虽然历代都有不少医家运用辨症求机逻辑方法进行临床活动,发展了中医的病机理论,开拓了病机逻辑的临床视野,使"辨症求机"的基本技能不断发展,确立了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3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3 从古代的辨症状发展到今天的辨证,辨证成了概括中医临床知病全过程的专门术语,反映了中医从理论走向临床和从临床走向理论的医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基本观念,而且体现了中医病机逻辑思维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4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4 3 症状是现象,证是本质,证症不能混淆 从辨证整个过程来看,涉及的客体-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丰富,是自然动态而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异常生命过程,可以分化界定的对象尚未完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5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5 有人认为:"据<汉语大字典>记载,'证'乃'證'的简化字,用作名词有'证据'.'凭证'之义,可引申为'病况.症候.后多作症'.表明医学上'证'的本义是指患病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6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6 证概念和证与病的关系问题既是热点又歧义最多,不同立场证概念不同.证本质内涵不同,病证关系不同.其实,证概念形成于2000多年前,其含义在<伤寒论>十分清楚:⑴辨症结论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7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7 四诊合参的目的,在于防止就诊时症状群的观察失真和收集失偏.辨析症状则不同于四诊的收集症状和确认症状,辨的目的在于获取临床症状内涵的病机,不仅要明确具体症状的病机要素及其值的大小,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8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8 肌表的症状简称表症,内在脏腑的症状简称里症.表症"是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经皮毛.肌腠.经络等外周组织所反映出来的异常感觉和客观表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表症泛指经皮毛.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9

    现代八纲等所例举的症状具有的病机要素值与病机十九条相类似,都是从理论上对具体症状进行单一病机要素意义的抽象,即将具有病位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表.里,将具有病性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寒热.虚实等,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0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0 7 症状群与证候标识 症状是单一的,证候标识一般是多个具有一定病机意义值的症状构成,这多个症状不是人为的组合,而是以病机为内在根据的多个症状群和,是生命自控调节机制在疾病状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