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花《你也可以比别人学得快——试试刻意练习吧》

你也可以比别人学得快——试试刻意练习吧

马尔科姆写的畅销书《异类》里说到“一万个小时成就天才”,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万小时理论。

为什么别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掌握一个新的技能,我已经练习了很久都没有成功学到?为什么他们比我学得快呢?难道他们真的是异类么?

不,掌握了科学方法,我们一样可以超越他人。万维钢老师就给我们总结出了这种方法——刻意练习。

那么,你该怎么刻意练习呢?

一、只在“学习区”里练习

曾经有一位朋友以前一直在背单词学英语,四级,六级,托福雅思。有一天我问他,你怎么一直在背单词啊,你的单词量已经很大了,可以往下一个层次发展了。

“不行,我还是觉得背单词更能提升英语。”

所以他现在还一直在背单词,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一直没有什么进步。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什么是有效的练习——我们要在我们现在暂时能力还打不到,但是通过一定得努力或者别人的帮助我们就能做到的那个阶段学习,即我们的“学习区”,这样才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个东西就不必继续在这里花费太多的时间,直接向下一个“学习区”练习。

在自己熟悉舒服的区域里学习,那只能叫做享受生活,只有在“学习区”学习的才能叫做练习。就像是打篮球,平时打着玩的都是娱乐,职业运动员永远是向着更高难度的方向练习的,这就是业余与职业的区别。

天天待在舒适区,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一般人永远在“舒适区”里瞎折腾,给自己一种有能力的控制感,但是真正聪明的人早已经向着更高、更有挑战的“目标”前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永远不是古人的一句空话。

二、掌握套路

“老庖丁,你在干嘛,看牛呢?”

“不对,我在解牛,分析杀牛的套路”

这是一个讲究套路的时代,套路就是我们在做基础训练时所学习的东西,就是人在大脑中认知事物的图式,把知识的结构给套出来,就像做题和编程一样,掌握了套路就掌握了方法,其实所谓的高考复习也就是套路练习。

套路就像一条从学校到家的路,当我们走了很多次,掌握了它之后,把这个“地图”印在了大脑中,我们就可以像从学校回家一样,不用想太多,很轻松就可以把走回去了。

把套路技能掌握在大脑的关键就是:

1、基本功的练习,保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动作的训练 。就像我们把英语单词功底打好了,英语考试,对话交流等都是轻而易举的工作了。

2、大量的重复性训练,就是重复、再重复、不断重复。每次重复都会刺激一下大脑神经,直到完全掌握,这就是高考刷题的原理。

3、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没有针对性的重复就是浪费时间,就像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很多个版块,然后针对每一个版块进行分开练习。

三、随时获得反馈

“谁知道牛顿的第二定律?”

“我知道,我知道,是F=ma。”

“那牛顿第二定律到底是什么?”

“你懂得…..”

我不懂。我们都经常会有这样的学习错觉,知道某个事物,熟悉某个事物并不代表我们真正懂得了知识,那么怎么知道我是“知道”还是“懂了”——反馈,只有反馈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才能及时调整进度,反思下一步怎么做。

就像高考通过测验来反馈我们所学的知识(客观的反馈),心理学上发文章通过同行审评来反馈文章的好坏(他人的反馈),我们发朋友圈也要通过朋友们的点赞来获得反馈来获得满足感。

不仅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要快,快的反馈带来的效果才更加有效,就像啃瓜子一样,啃了一个瓜子就能马上吃到里面的肉,不然像是生日过后才收到了那一句“happy birthday”——没有太大意义了。

四、练习的时候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没有注意力的思考只能叫发呆。”

不是每个人“一万个小时”之后都能成为大师,只有有效的一万个小时才能起到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练习时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练习比的不是时间,是有效的时间。

所以,学习工作时,请把手机收起来,没有必要请把网络关了,然后集中精力干活吧。

练习并不好玩,除非我们真的是有兴趣,不然刻意训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如何找到我们练习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兴趣我的理解是把娱乐和学习结合在一起,比如跑步,每天要跑3000米,这很单调,但是我们可以听歌,可以改变跑步的方式;练习钢琴,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在舞台表演,在练习之前给观众一个鞠躬,让练习变得有浪漫而有趣味一点吧。

关于动力呢,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观点,我们要强化的奖励,给自己一点奖励吧,为了克服无聊而单调的练习,为了纪念我们成长所付出的汗水。

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不要再做无意义的无用功了,不要再待在我们的“舒适区”了,要超越一般人的努力,要进步,要成长,就刻意练习吧。

(0)

相关推荐